《原道》 韓愈

唐代   韓愈 博愛之謂仁,原道原道原文意行而宜之之謂義,韩愈和诗由是翻译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赏析
仁與義為定名,原道原道原文意道與德為虛位。韩愈和诗
故道有君子小人,翻译而德有凶有吉。赏析
老子之小仁義,原道原道原文意非毀之也,韩愈和诗其見者小也。翻译
坐井而觀天,赏析曰天小者,原道原道原文意非天小也。韩愈和诗
彼以煦煦為仁,翻译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
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
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
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梁、隋之間。
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歸於墨;不入於老,則歸於佛。
入於彼,必出於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
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
”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嚐師之”雲爾。
不惟舉之於口,而又筆之於其書。
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
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
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
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
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古之時,人之害多矣。
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
為之君,為之師。
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
寒然後為之衣,饑然後為之食。
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
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以宣其湮鬱,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
相欺也,為之符、璽、鬥斛、權衡以信之。
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
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剖鬥折衡,而民不爭。
”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
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
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
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
嗚呼!其亦幸而出於三代之後,不見黜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其亦不幸而不出於三代之前,不見正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聖一也。
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
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
”《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
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
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
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
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
效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
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
其亦庶乎其可也!” 分類: 古文觀止推崇儒道

作者簡介(韓愈)

韓愈頭像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裏程碑式人物。

原道翻譯及注釋

翻譯
  博愛叫做“仁”,恰當地去實現“仁”就是“義”,沿著“仁義”之路前進便為“道”,使自己具備完美的修養,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仁和義是意義確定的名詞,道和德是意義不確定的名詞,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老子輕視仁義,並不是詆毀仁義,而是由於他的觀念狹小。好比坐在裏井看天的人,說天很小,其實天並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認為仁,把謹小慎微認為義,他輕視仁義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說的道,是把他觀念裏的道當作道,不是我所說的道。他所說的德,是把他觀念裏的德當作德,不是我所說的德。凡是我所說的道德,都是結合仁和義說的,是天下的公論。老子所說的道德,是拋開了仁和義說的,隻是他一個人的說法。[4]

  自從周道衰落,孔子去世以後,秦始皇焚燒詩書,黃老學說盛行於漢代,佛教盛行於晉、魏、梁、隋之間。那時談論道德仁義的人,不歸入楊朱學派,就歸入墨翟學派;不歸入道學,就歸入佛學。歸入了那一家,必然輕視另外一家。尊崇所歸入的學派,就貶低所反對的學派;依附歸入的學派,就汙蔑反對的學派。唉!後世的人想知道仁義道德的學說,到底聽從誰的呢?道家說:“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佛家也說:“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研究孔學的人,聽慣了他們的話,樂於接受他們的荒誕言論而輕視自己,也說“我們的老師曾向他們學習”這一類話。不僅在口頭說,而且又把它寫在書上。唉!後世的人即使要想知道關於仁義道德的學說,又該向誰去請教呢?

  人們喜歡聽怪誕的言論真是太過份了!他們不探求事情的起源,不考察事情的結果,隻喜歡聽怪誕的言論。古代的人民隻有四類,今天的人民有了六類。古代負有教育人民的任務的,隻占四類中的一類,今天卻有三類。務農的一家,要供應六家的糧食;務工的一家,要供應六家的器用;經商的一家,依靠他服務的有六家。又怎麽能使人民不因窮困而去偷盜呢?

  古時候,人民的災害很多。有聖人出來,才教給人民以相生相養的生活方法,做他們的君王或老師。驅走那些蛇蟲禽獸,把人們安頓在中原。天冷就教他們做衣裳,餓了就教他們種莊稼。棲息在樹木上容易掉下來,住在洞穴裏容易生病,於是就教導他們建造房屋。又教導他們做工匠,供應人民的生活用具;教導他們經營商業,調劑貨物有無;發明醫藥,以拯救那些短命而死的人;製定葬埋祭祀的製度,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恩愛感情;製定禮節,以分別尊卑秩序;製作音樂,以宣泄人們心中的鬱悶;製定政令,以督促那些怠惰懶散的人;製定刑罰,以鏟除那些強暴之徒。因為有人弄虛作假,於是又製作符節、印璽、鬥斛、秤尺,作為憑信。因為有爭奪搶劫的事,於是設置了城池、盔甲、兵器來守衛家國。總之,災害來了就設法防備;禍患將要發生,就及早預防。如今道家卻說:“如果聖人不死,大盜就不會停止。隻要砸爛鬥斛、折斷秤尺,人民就不會爭奪了。”唉!這都是沒有經過思考的話罷了。如果古代沒有聖人,人類早就滅亡了。為什麽呢?因為人們沒有羽毛鱗甲以適應嚴寒酷暑,也沒有強硬的爪牙來奪取食物。

  因此說,君王,是發布命令的;臣子,是執行君王的命令並且實施到百姓身上的;百姓,是生產糧食、絲麻,製作器物,交流商品,來供奉在上統治的人的。君王不發布命令,就喪失了作為君王的權力;臣子不執行君王的命令並且實施到百姓身上,就失去了作為臣子的職責;百姓不生產糧食、絲麻、製作器物、交流商品來供應在上統治的人,就應該受到懲罰。如今佛家卻說,一定要拋棄你們的君臣關係,消除你們的父子關係,禁止你們相生相養的辦法,以便追求那些所謂清淨寂滅的境界。唉呀!他們也幸而出生在三代之後,沒有被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所貶斥。他們又不幸而沒有出生在三代以前,沒有受到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的教導。

  五帝與三王,他們的名號雖然不同,但他們之所以成為聖人的原因是相同的。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這些事情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同樣是人類的智慧。如今道家卻說:“為什麽不實行遠古的無為而治呢?”這就好象怪人們在冬天穿皮衣:“為什麽你不穿簡便的葛衣呢”或者怪人們餓了要吃飯:“為什麽不光喝水,豈不簡單得多!”《禮記》說:“在古代,想要發揚他的光輝道德於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的國家,一定要先整頓好他的家庭;要整頓好他的家庭,必須先進行自身的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須先使自己具有誠意。”可見古人所謂正心和誠意,都是為了要有所作為。如今那些修心養性的人,卻想拋開天下國家,滅絕天性,做兒子的不把他的父親當作父親,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當作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們該做的事。孔子作《春秋》,對於采用夷狄禮俗的諸侯,就把他們列入夷狄;對於采用中原禮俗的諸侯,就承認他們是中國人。《論語》說:“夷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國的沒有君主。”《詩經》說:“夷狄應當攻擊,荊舒應當懲罰。”如今,卻尊崇夷禮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麽我們不是全都要淪為夷狄了?

  我所謂先王的政教,是什麽呢?就是博愛即稱之為仁,合乎仁的行為即稱為義。從仁義再向前進就是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賴外界的叫做德。講仁義道德的書有《詩經》、《尚書》、《易經》和《春秋》。體現仁義道德的法式就是禮儀、音樂、刑法、政令。它們教育的人民是士、農、工、商,它們的倫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師友、賓主、兄弟、夫婦,它們的衣服是麻布絲綢,它們的居處是房屋,它們的食物是糧食、瓜果、蔬菜、魚肉。它們作為理論是很容易明白的,它們作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們來教育自己,就能和順吉祥;用它們來對待別人,就能做到博愛公正;用它們來修養內心,就能平和而寧靜;用它們來治理天下國家,就沒有不適當的地方。因此,人活著就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死了就是結束了自然的常態。祭天則天神降臨,祭祖則祖先的靈魂來享用。有人問:“你這個道,是什麽道呀?”我說:“這是我所說的道,不是剛才所說的道家和佛家的道。這個道是從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禹傳給湯,湯傳給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傳給孔子,孔子傳給孟軻,孟軻死後,沒有繼承的人。隻有荀卿和揚雄,從中選取過一些但選得不精,論述過一些但並不全麵。從周公以上,繼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夠實行;從周公以下,繼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們的學說能夠流傳。那麽,怎麽辦才能使儒道獲得實行呢?我以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傳;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為民,燒掉佛經道書,把佛寺、道觀變成平民的住宅。發揚先王之道作為治理天下的標準,使鰥寡孤獨、殘疾以及長年患病的人得到照料,這樣做大約也就可以了!

注釋
(1)宜:合宜。《禮記·中庸》:“義者,宜也。”
(2)之:往。
(3)煦煦(xǔ許):和藹的樣子。這裏指小恩小惠。
(4)孑孑(jié潔):瑣屑細小的樣子。
(5)黃老:漢初道家學派,把傳說中的黃帝與老子共同尊為道家始祖。
(6)楊:楊朱,戰國時哲學家,主張“輕物重生”、“為我”。墨:墨翟,戰國初年的思想家,主張“兼愛”、“薄葬”。《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7)汙 (wū汙):汙蔑,詆毀。
(8)誕:荒誕。自小:自己輕視自己。
(9)雲爾:語助詞,相當於“等等”。關於孔子曾向老子請教,《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及《孔子家語·觀周》都有記載。
(10)四:指士、農、工、商四類。
(11)六:指士、農、工、商,加上和尚、道士。
(12)資:依靠。焉:代詞,指做生意。
(13)宮室:泛指房屋。
(14)宣:宣泄。湮(yān煙)鬱:鬱悶。
(15)強梗:強暴之徒。
(16)符:古代一種憑證,以竹、木、玉、銅等製成,刻有文字,雙方各執一半,合以驗真偽。璽(xī西):玉製的印章。鬥斛:量器。權衡:秤錘及秤杆。
(17)以上幾句語出《莊子·胠篋》。《老子》也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18)其:指佛家。
(19)而:爾,你。下同。
(20)“清淨寂滅”:佛家以離開一切惡行煩擾為清淨。《俱舍論》卷十六:“諸身語意三種妙行,名身語意三種清淨,暫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寂滅:梵語“湼盤”的意譯。指本體寂靜,離一切諸相(現實世界)。《無量壽經》:“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21)三代:指夏、商、周三朝。黜(chù處)貶斥。
(22)其:指道家。
(23)傳(zhuàn撰):解釋儒家經典的書稱“傳”。這裏的引文出自《禮記·大學》。
(24)天常:天性。
(25)夷:中國古代漢族對其他民族的通稱。
(26)進:同化。
(27)經:指儒家經典。二句出自《論語·八佾》。
(28)引文見《詩經·魯頌·閟宮》。戎狄:古代西北方的少數民族。膺:攻伐。荊舒:古代指東南方的少數民族。
(29)幾何:差不多。胥:淪落。
(30)郊:郊祀,祭天。假:通“格”,到。
(31)廟:祭祖。
(32)文:周文王姬昌。武: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孟軻: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孔子再傳弟子,被後來的儒家稱為“亞聖”。
(33)荀:荀子,名況,又稱荀卿、孫卿。戰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揚:揚雄(約前53——公元18),字子雲,西漢末年文學家、思想家。
(34)廬:這裏作動詞。其居:指佛寺、道觀。
(35)鰥(guān關):老而無妻。獨:老而無子。
(36)庶乎:差不多、大概。

原道賞析

  在《原道》中,韓愈開宗明義地提出了他對儒道的理解:“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為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以此為據,他批評了道家舍仁義而空談道德的“道德”觀。他回顧了先秦以來楊墨、佛老等異端思想侵害儒道,使仁義道德之說趨於混亂的曆史,對儒道衰壞、佛老橫行的現實深表憂慮。文章以上古以來社會曆史的發展為證,表彰了聖人及其開創的儒道在曆史發展中的巨大功績,論證了儒家社會倫理學說的曆史合理性,並以儒家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為對比,批評了佛老二家置天下國家於不顧的心性修養論的自私和悖理,揭示了它們對社會生產生活和綱常倫理的破壞作用,提出了“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的具體措施。

  《原道》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提出了一個“道統”的授受體係。韓愈在重申了儒家的社會倫理學說後,總結說:“斯道也,何道也? 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宋儒所樂道的“道統”的形態即由此而來。關於韓愈的“道統”說,《原道》最直接的打擊對象是佛老,韓愈所要誅的“民”,也是士農工賈四民之外的佛老二民,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原道》的指責顯然是不合適的。韓愈從國計民生的角度指責佛老破壞了社會的生產和生活,這種基於現實功利的批判無疑是有力的。唐代的僧道不納賦稅,不服徭役,所以逃丁避罪者,並集於寺觀,“至武宗會昌滅佛時,官度僧尼已達二十六萬多人”。

  《原道》強調“君君臣臣”的等級秩序,還隱隱地將矛頭指向了另一個強大的對手,藩鎮。對於這一點,陳寅恪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已經揭示。他認為,韓愈在文章中屢申“夷夏之大防”,其中實包含著對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局麵的深憂,因為安史是“西胡雜種,藩鎮又是胡族或胡化的漢人”。此說雖有理,似略顯迂。相比之下,倒是蔣凡先生之說更為顯明。《原道》中說:“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誅。”藩鎮割據之地,朝廷政令不行,租賦不入,這樣的亂臣賊子,正在可誅之列。隻是由於當時藩鎮勢力正熾,才不得已以曲筆加以誅伐《原道》之作,實有著強烈的幹預現實的用心。

原道創作背景

  唐韓愈著。隋唐時佛教盛行,儒學在思想學術界影響日漸衰微。韓愈在政治上排斥佛教的同時,又作此文,以維護儒學的基本觀念,掃除佛教的思想影響。

《原道》韓愈 拚音讀音參考

yuán dào
原道

bó ài zhī wèi rén, xíng ér yí zhī zhī wèi yì, yóu shì ér zhī yān zhī wèi dào, zú hū jǐ wú dài yú wài zhī wèi dé.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rén yǔ yì wèi dìng míng, dào yǔ dé wèi xū wèi.
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gù dào yǒu jūn zǐ xiǎo rén, ér dé yǒu xiōng yǒu jí.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lǎo zi zhī xiǎo rén yì, fēi huǐ zhī yě, qí jiàn zhě xiǎo yě.
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
zuò jǐng ér guān tiān, yuē tiān xiǎo zhě, fēi tiān xiǎo yě.
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bǐ yǐ xù xù wèi rén, jié jié wéi yì, qí xiǎo zhī yě zé yí.
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
qí suǒ wèi dào, dào qí suǒ dào, fēi wú suǒ wèi dào yě.
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
qí suǒ wèi dé, dé qí suǒ dé, fēi wú suǒ wèi dé yě.
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
fán wú suǒ wèi dào dé yún zhě, hé rén yǔ yì yán zhī yě, tiān xià zhī gōng yán yě.
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lǎo zi zhī suǒ wèi dào dé yún zhě, qù rén yǔ yì yán zhī yě, yī rén zhī sī yán yě.
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zhōu dào shuāi, kǒng zǐ méi, huǒ yú qín, huáng lǎo yú hàn, fú yú jìn wèi liáng suí zhī jiān.
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梁、隋之間。
qí yán dào dé rén yì zhě, bù rù yú yáng, zé guī yú mò bù rù yú lǎo, zé guī yú fú.
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歸於墨;不入於老,則歸於佛。
rù yú bǐ, bì chū yú cǐ.
入於彼,必出於此。
rù zhě zhǔ zhī, chū zhě nú zhī rù zhě fù zhī, chū zhě wū zhī.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
yī! hòu zhī rén qí yù wén rén yì dào dé zhī shuō, shú cóng ér tīng zhī? lǎo zhě yuē:" kǒng zǐ, wú shī zhī dì zǐ yě.
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
" fú zhě yuē:" kǒng zǐ, wú shī zhī dì zǐ yě.
”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
" wèi kǒng zǐ zhě, xí wén qí shuō, lè qí dàn ér zì xiǎo yě, yì yuē" wú shī yì cháng shī zhī" yún ěr.
”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嚐師之”雲爾。
bù wéi jǔ zhī yú kǒu, ér yòu bǐ zhī yú qí shū.
不惟舉之於口,而又筆之於其書。
yī! hòu zhī rén suī yù wén rén yì dào dé zhī shuō, qí shú cóng ér qiú zhī? shén yǐ, rén zhī hǎo guài yě, bù qiú qí duān, bù xùn qí mò, wéi guài zhī yù wén.
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
gǔ zhī wèi mín zhě sì, jīn zhī wèi mín zhě liù.
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
gǔ zhī jiào zhě chù qí yī, jīn zhī jiào zhě chù qí sān.
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
nóng zhī jiā yī, ér shí sù zhī jiā liù.
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gōng zhī jiā yī, ér yòng qì zhī jiā liù.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jiǎ zhī jiā yī, ér zī yān zhī jiā liù.
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
nài zhī hé mín bù qióng qiě dào yě? gǔ zhī shí, rén zhī hài duō yǐ.
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古之時,人之害多矣。
yǒu shèng rén zhě lì, rán hòu jiào zhī yǐ xiāng shēng xiàng yǎng zhī dào.
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
wèi zhī jūn, wèi zhī shī.
為之君,為之師。
qū qí chóng shé qín shòu, ér chù zhī zhōng tǔ.
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
hán rán hòu wèi zhī yī, jī rán hòu wèi zhī shí.
寒然後為之衣,饑然後為之食。
mù chù ér diān, tǔ chù ér bìng yě, rán hòu wèi zhī gōng shì.
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
wèi zhī gōng yǐ shàn qí qì yòng, wèi zhī jiǎ yǐ tōng qí yǒu wú, wèi zhī yī yào yǐ jì qí yāo sǐ, wèi zhī zàng mái jì sì yǐ zhǎng qí ēn ài, wèi zhī lǐ yǐ cì qí xiān hòu, wèi zhī lè yǐ xuān qí yān yù, wèi zhī zhèng yǐ lǜ qí dài juàn, wèi zhī xíng yǐ chú qí qiáng gěng.
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以宣其湮鬱,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
xiāng qī yě, wèi zhī fú xǐ dòu hú quán héng yǐ xìn zhī.
相欺也,為之符、璽、鬥斛、權衡以信之。
xiāng duó yě, wèi zhī chéng guō jiǎ bīng yǐ shǒu zhī.
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hài zhì ér wèi zhī bèi, huàn shēng ér wèi zhī fáng.
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
jīn qí yán yuē:" shèng rén bù sǐ, dà dào bù zhǐ.
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pōu dòu zhé héng, ér mín bù zhēng.
剖鬥折衡,而民不爭。
" wū hū! qí yì bù sī ér yǐ yǐ.
”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
rú gǔ zhī wú shèng rén, rén zhī lèi miè jiǔ yǐ.
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
hé yě? wú yǔ máo lín jiè yǐ jū hán rè yě, wú zhuǎ yá yǐ zhēng shí yě.
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shì gù jūn zhě, chū lìng zhě yě chén zhě, xíng jūn zhī lìng ér zhì zhī mín zhě yě mín zhě, chū sù mǐ má sī, zuò qì mǐn, tōng huò cái, yǐ shì qí shàng zhě yě.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
jūn bù chū lìng, zé shī qí suǒ yǐ wéi jūn chén bù xíng jūn zhī lìng ér zhì zhī mín, zé shī qí suǒ yǐ wéi chén mín bù chū sù mǐ má sī, zuò qì mǐn, tōng huò cái, yǐ shì qí shàng, zé zhū.
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
jīn qí fǎ yuē, bì qì ér jūn chén, qù ér fù zǐ, jìn ér xiāng shēng xiàng yǎng zhī dào, yǐ qiú qí suǒ wèi qīng jìng jì miè zhě.
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
wū hū! qí yì xìng ér chū yú sān dài zhī hòu, bú jiàn chù yú yǔ tāng wén wǔ zhōu gōng kǒng zǐ yě.
嗚呼!其亦幸而出於三代之後,不見黜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qí yì bù xìng ér bù chū yú sān dài zhī qián, bú jiàn zhèng yú yǔ tāng wén wǔ zhōu gōng kǒng zǐ yě.
其亦不幸而不出於三代之前,不見正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dì zhī yǔ wáng, qí hào suī shū, qí suǒ yǐ wéi shèng yī yě.
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聖一也。
xià gé ér dōng qiú, kě yǐn ér jī shí, qí shì suī shū, qí suǒ yǐ wéi zhì yī yě.
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
jīn qí yán yuē:" hé bù wéi tài gǔ zhī wú shì"?" shì yì zé dōng zhī qiú zhě yuē:" hé bù wéi gé zhī zhī yì yě?" zé jī zhī shí zhě yuē:" hé bù wéi yǐn zhī zhī yì yě?" chuán yuē:" gǔ zhī yù míng míng dé yú tiān xià zhě, xiān zhì qí guó yù zhì qí guó zhě, xiān qí qí jiā yù qí qí jiā zhě, xiān xiū qí shēn yù xiū qí shēn zhě, xiān zhèng qí xīn yù zhèng qí xīn zhě, xiān chéng qí yì.
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 rán zé gǔ zhī suǒ wèi zhèng xīn ér chéng yì zhě, jiāng yǐ yǒu wéi yě.
”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
jīn yě yù zhì qí xīn ér wài tiān xià guó jiā, miè qí tiān cháng, zi yān ér bù fù qí fù, chén yān ér bù jūn qí jūn, mín yān ér bù shì qí shì.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kǒng zǐ zhī zuò chūn qiū yě, zhū hóu yòng yí lǐ zé yí zhī, jìn yú zhōng guó zé zhōng guó zhī.
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jīng yuē:" yí dí zhī yǒu jūn, bù rú zhū xià zhī wáng.
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
" shī yuē: róng dí shì yīng, jīng shū shì chéng" jīn yě jǔ yí dí zhī fǎ, ér jiā zhī xiān wáng zhī jiào zhī shàng, jǐ hé qí bù xū ér wèi yí yě? fū suǒ wèi xiān wáng zhī jiào zhě, hé yě? bó ài zhī wèi rén, xíng ér yí zhī zhī wèi yì.
”《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
yóu shì ér zhī yān zhī wèi dào.
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zú hū jǐ wú dài yú wài zhī wèi dé.
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qí wén: shī shū yì chūn qiū qí fǎ: lǐ lè xíng zhèng qí mín: shì nóng gōng jiǎ qí wèi: jūn chén fù zǐ shī yǒu bīn zhǔ kūn dì fū fù qí fú: má sī qí jū: gōng shì qí shí: sù mǐ guǒ shū yú ròu.
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
qí wèi dào yì míng, ér qí wèi jiào yì xíng yě.
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
shì gù yǐ zhī wèi jǐ, zé shùn ér xiáng yǐ zhī wéi rén, zé ài ér gōng yǐ zhī wèi xīn, zé hé ér píng yǐ zhī wèi tiān xià guó jiā, wú suǒ chǔ ér bù dàng.
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
shì gù shēng zé dé qí qíng, sǐ zé jǐn qí cháng.
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
xiào yān ér tiān shén jiǎ, miào yān ér rén guǐ xiǎng.
效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
yuē:" sī dào yě, hé dào yě?" yuē:" sī wú suǒ wèi dào yě, fēi xiàng suǒ wèi lǎo yǔ fú zhī dào yě.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
yáo yǐ shì chuán zhī shùn, shùn yǐ shì chuán zhī yǔ, yǔ yǐ shì chuán zhī tāng, tāng yǐ shì chuán zhī wén wǔ zhōu gōng, wén wǔ zhōu gōng chuán zhī kǒng zǐ, kǒng zǐ chuán zhī mèng kē, kē zhī sǐ, bù dé qí chuán yān.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xún yǔ yáng yě, zé yān ér bù jīng, yǔ yān ér bù xiáng.
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yóu zhōu gōng ér shàng, shàng ér wèi jūn, gù qí shì xíng.
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
yóu zhōu gōng ér xià, xià ér wèi chén, gù qí shuō zhǎng.
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
rán zé rú zhī hé ér kě yě? yuē:" bù sāi bù liú, bù zhǐ bù xíng.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rén qí rén, huǒ qí shū, lú qí jū.
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míng xiān wáng zhī dào yǐ dào zhī, guān guǎ gū dú fèi jí zhě yǒu yǎng yě.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
qí yì shù hū qí kě yě!"
其亦庶乎其可也!”

網友評論

* 《原道》原道韓愈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原道》 韓愈唐代韓愈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原道》原道韓愈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原道》原道韓愈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原道》原道韓愈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原道》原道韓愈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原道》原道韓愈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178f3994636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