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 王維

唐代   王維 中歲頗好道,终南中故至山中入晚家南山陲。别业
興來每獨往,初至城中勝事空自知。山中山寄赏析
行到水窮處,入山人终坐看雲起時。寄城
偶然值林叟,南别談笑無還期。业初原文意
分類: 唐詩三百首田園寫人抒情

作者簡介(王維)

王維頭像

王維(701年-761年,故人一說699年—761年),翻译字摩詰,和诗漢族,终南中故至山中入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别业祖籍山西祁縣,初至城中唐朝詩人,山中山寄赏析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翻譯及注釋

翻譯
中年以後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於終南山邊陲。
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遊玩,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間或坐看上升的雲霧千變萬化。
偶然在林間遇見個把鄉村父老,偶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家。

注釋
①中歲:中年。好(hào):喜好。道:這裏指佛教。
②家:安家。南山:即終南山。陲(chuí):邊緣,旁邊,邊境;南山陲,指輞 川別墅所在地,意思是終南山腳下。
③勝事:美好的事。
④值:遇到。叟(sǒu):老翁。
⑤無還期:沒有回還的準確時間。

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賞析

  開頭兩句:“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敘述詩人中年以後即厭塵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輞川別墅所在地。此處原為宋之問別墅,王維得到這個地方後,完全被那裏秀麗、寂靜的田園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的信中說:“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興寺,與山僧飯訖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複與疏鍾相間。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這段描述可以說明詩中第二聯“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中透露出來的閑情逸致。上一句“獨往”,寫出詩人的勃勃興致;下一句“自知”,又寫出詩人欣賞美景時的樂趣。與詩人有著同樣興趣愛好的人不多,興致來時,他惟有獨自遊覽,賞景怡情,能自得其樂,隨處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隻求自己心會其趣而已。

  第三聯,即說“勝事自知”。“行到水窮處”,是說隨意而行,走到哪裏算哪裏,然而不知不覺,竟來到流水的盡頭,看是無路可走了,於是索性就地坐了下來。

  “坐看雲起時”,是心情悠閑到極點的表示。雲本來就給人以悠閑的感覺,也給人以無心的印象,因此陶潛才有“雲無心以出岫”的話(見《歸去來辭》)。通過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寫,詩人此時心境的閑適也就明白地揭示出來了。此二句深為後代詩家所讚賞。近人俞陛雲說:“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詩境淺說》)這是很有見地的。再從藝術上看,這二句詩是詩中有畫,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畫。《宣和畫譜》指出:“‘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及‘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之類,以其句法,皆所畫也。”

  王維的詩與畫極富禪機禪意,文學史上尊他為「詩佛」。他的兩句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水窮處」指的是什麽?登山時溯流而上,走到最後溪流不見了。有一個可能是該處為山泉的發源地,掩於地表之下。另一個可能 是下雨之後匯集而成的澗水在此地幹枯了。這個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見了,索性坐下來,看見山嶺上雲朵湧起。原來水上了天了,變成了雲,雲又可以變成雨,到時山澗又會有水了,何必絕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過程中,不論經營愛情、事業、學問等,勇往直前,後來竟發現是一條沒法走的絕路,山窮水盡的悲哀失落難免出現。此時不妨往旁邊或回頭看,也許有別的路通往別處;即使根本沒路可走,往天空看吧!雖然身體在絕境中,但是心靈還可以暢遊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賞大自然,體會寬廣深遠的人生境界,不覺得自己窮途末路。

  此句有兩種意境第一種,身處絕境時不要失望,因為那正是希望的開始;山裏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雲起來就表示水快來了。 另一種境界是,即使現在不下雨也沒關係,總有一天會下雨。 從水窮到雲起到下雨的過程,正如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難,有身體的障礙,有心理的障礙,還有環境的障礙。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頭回到初發心的觀點上。初發心就是初發菩提心的時候。初發心時什麽也沒有,對修行的方法、觀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當時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經走了相當長的路了嗎?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棄。人生的每個階段也都可能發生這種狀況,如果用這種詩境來看待,處處會有活路的

  最後一聯:“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實不止遇見這林叟是出於偶然,本來出遊便是乘興而去,帶有偶然性。“行到水窮處”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貫穿上下,成為此次出遊的一個特色。而且正因處處偶然,所以處處都是“無心的遇合”,更顯出心中的悠閑,如行雲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跡毫無拘束。它寫出了詩人那種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風采,對於讀者了解王維的思想是有認識意義的。

  這首詩沒有描繪具體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現詩人隱居山間時悠閑自得的心境。詩的前六句自然閑靜,詩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他不問世事,視山間為樂土。不刻意探幽尋勝,而能隨時隨處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結尾兩句,引入人的活動,帶來生活氣息,詩人的形象也更為可親。

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寫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之後,是王維晚年的作品。王維晚年官至尚書右丞,職務不小。其實,由於政局變化反複,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艱險,便想超脫這個煩擾的塵世。他吃齋奉佛,悠閑自在,大約四十歲後,就開始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

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禪解

  王維這首《終南別業》曆來吟誦甚多,王維人稱詩佛,這首是公認的禪詩,而詩中又處處表現禪理,曆來解析這首詩歌的往往談王維的淡泊寧靜怡然自樂的情調,而實際不達至理。劉辰翁評,"無言之境,不可說之味,不知者以為淡易",可謂深契王維之意。

  王維自稱摩詰,維摩詰居士是印度大乘佛學的代表人物,東方金粟如來轉世,而這首詩中作者意欲表達的正是這種領悟大乘境界時的怡然自樂。

  首聯兩句寫自己信奉佛道由來已久,晚年時隱居藍田輞川修佛學道。這兩句也正是對詩歌背景的描述。

  頷聯兩句寫自己學道興趣味濃,往往獨來獨往,而這種領悟禪宗至理的心境隻可自己知道,不可與人言說。釋迦牟尼說自己說法49年未嚐說過一字,六祖慧能說禪宗至理非可言說,為傳佛法,吾今強說。可知佛家所講的自性非空非有,非善非惡,非實非虛,非煩惱非菩提,王維領悟這種境界豈是自己慳吝不肯與人言說,實在無法可說。所以後來人稱東方維摩的龐蘊居士問女兒,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如何作解。靈照也隻是回答說,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至理脫與名相語言概念,佛每每斥說,凡人偏有,小乘偏空正是如此。(可參考《高僧傳》,《楞伽經》,《壇經》,《維摩詰居士所說經》,《金剛經》)

  頸聯兩句可小解,也可大解,可知佛性不分大小,隻是應用不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水窮處指水源之處,這地方再往上就沒有水了,講作者領悟禪宗向上至理的情境,清淨寂然,不著不染,任從世事紛紜,英雄西煙而不著不動。正像有人問趙州從諗禪師,兩龍戲珠,哪一隻會贏,趙州答說,老僧隻管看。其理一趣。

  尾聯則說作者不求高不求低,隨遇而安,並能處處作樂的心態。佛家至理領悟的人不少,但轉過來隨處運用而不有礙的不多,所謂"荊棘叢中下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所以佛家有"保"和"任"之分。王維在詩中表達的正是這種"任"的心態。

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賞析二

  全詩的著眼點在於抒發對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的向往。開篇二句,由“中歲好道”“晚家南山”點明詩人隱居奉佛的人生歸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家道義之精髓,即“萬法皆空”思想。“中歲頗好道”,作者強調自中年起,他就已傾心佛法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傾向會越來越加劇,反映出他對塵世越來越厭倦,這與其人生際遇密切相關。一個“頗”字,點明其崇佛的虔誠心態。“晚”字,意蘊豐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對現實隱居生活的描繪;如果是後者,則是對自己晚景的構想。

  山林的生活自在無比,興致來臨之際,每每獨往山中信步閑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隻有詩人自己能心領神會。“每”,表明“興來獨往”非常頻繁,不是偶然為之。“獨”,並非沒有同調之人,事實上,詩人隱居之際不乏同調之人與其往來唱和,如張諲、裴迪等,此處當指詩人興致一來就等不及邀人同往了,一個灑脫的隱者形象便展現到了讀者麵前。從字麵意義上看,隱隱約約帶有些落寞,但誰又能說這種情致不是件快樂的事呢?“勝事空自知”,亦然,一個“空”字,也許帶有幾分無奈與孤獨,但詩人是陶醉於這種山林情趣間的。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即言“勝事”。在山間信步閑走,不知不覺中,已到了溪水盡頭,似乎再無路可走,但詩人卻感到眼前一片開闊,於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風起雲湧。一切是那樣的自然,山間流水、白雲,無不引發作者無盡的興致,足見其悠閑自在。清人沈德潛讚曰:“行所無事,一片化機。”(《唐詩別裁集》)“行到水窮處”,讓讀者體味到了“應盡便須盡”的坦蕩;“坐看雲起時”,在體味最悠閑、最自在境界的同時,又能領略到妙境無窮的活潑!雲,有形無跡,飄忽不定,變化無窮,綿綿不絕,因而給人以無心、自在和閑散的印象,陶潛有詩雲“雲無心以出岫”(《歸去來兮辭》),而在佛家眼裏,雲又象征著“無常心”“無住心”。因此,“坐看雲起時”,還蘊藏著一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禪機。簡而言之,就是“空”,如果人能夠去掉執著,像雲般無心,就可以擺脫煩惱,得到解脫,得到自在,詩人在一坐、一看之際已經頓悟。再看這流水、白雲,已是無所分別,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從結構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二句,對偶工穩,一貫而下,從藝術手法上看,此二句儼然是一幅山水畫,是“詩中有畫”也。

  結句寫作者在山間偶然碰到了“林叟”,於是無拘無束地跟其盡情談笑,以致忘了時間,詩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采躍然紙上,與前麵獨賞山水時的灑脫自在渾然一體,使得全詩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偶然”二字,貫穿前後,卻行跡全無,其實,“興來獨往”“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等,何嚐不是“無心的偶然”呢?然詩人至此方借“值林叟”點出“偶然”二字,可見藝術手段之高超。因為處處“偶然”,更顯現出心中的悠閑自在。“談笑無還期”結句自然,卻暗藏哲理,詩人因為體悟到物我兩忘、物我一體之境,從而忘記了那流遷無常的世俗世界,這是真正的“空”境。

  這首詩沒有描繪具體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現詩人隱居山間時悠閑自得的心境。詩的前六句自然閑靜,詩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他不問世事,視山間為樂土。不刻意探幽尋勝,而能隨時隨處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結尾兩句,引入人的活動,帶來生活氣息,詩人的形象也更為可親。

《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王維 拚音讀音參考

zhōng nán bié yè chū zhì shān zhōng rù shān jì chéng zhōng gù rén
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

zhōng suì pō hǎo dào, wǎn jiā nán shān chu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xìng lái měi dú wǎng, shèng shì kōng zì zhī.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xíng dào shuǐ qióng chù, zuò kàn yún qǐ shí.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ǒu rán zhí lín sǒu, tán xiào wú hái qī.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網友評論

《終南別業》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代表作之一。此詩描寫作者退隱後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生動地刻畫了一位隱居者的形象,突出表現了退隱者豁達的性格。前六句自然閑靜,詩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他興致來了就獨自信步漫遊,走到水的盡頭就坐看行雲變幻。結尾兩句引入人的活動,帶來生活氣息,詩人的形象也更為可親。全詩平白如話,卻極具功力,把閑適情趣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詩味、理趣二者兼備。
此詩是王維晚年的作品,當寫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之後。王維晚年官至尚書右丞,職務不小。其實,由於政局變化反複,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艱險,便想超脫這個煩擾的塵世。他吃齋奉佛,悠閑自在,大約四十歲後,就開始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 [3-4]

* 《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王維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 王維唐代王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分類:唐詩三百首田園寫人抒情作者簡介(王維)王維70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王維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王維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王維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王維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王維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172c39947166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