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和蕃》 戎昱

唐代   戎昱 漢家青史上,咏史咏史原文意計拙是和蕃和蕃和诗和親。
社稷依明主,戎昱安危托婦人。翻译
豈能將玉貌,赏析便擬靜胡塵。咏史咏史原文意
地下千年骨,和蕃和蕃和诗誰為輔佐臣。戎昱
分類: 懷古

作者簡介(戎昱)

戎昱,翻译(744~800)唐代詩人。赏析荊州(今湖北江陵)人,咏史咏史原文意郡望扶風(今屬陝西)。和蕃和蕃和诗少年舉進士落第,戎昱遊名都山川,翻译後中進士。赏析寶應元年(762),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大曆二年(767)秋回故鄉,在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幕府中任從事。後流寓湖南,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長安,任侍禦史。翌年貶為辰州刺史。後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職,流寓桂州而終。中唐前期比較注重反映現實的詩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羈旅遊宦、感傷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臘夜》較有名。

詠史/和蕃翻譯及注釋

翻譯
漢朝的史書上,記載著和親的拙劣計策。
國家的安定要靠賢明的君主,怎能夠依靠婦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顏,去止息胡人的幹戈。
地下埋著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誰真正堪稱輔佐之臣呢。

注釋
1.詠史:一作《和蕃》,最早見於晚唐範攄的筆記《雲溪友議》
2.漢家:漢朝。青史:即史冊。古人在青竹簡上紀事,後世就稱史冊為青史。
3.計拙:計謀拙劣。和親:指中國曆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與其他民族統治者結親的辦法來謀求兩族和好親善,避免遭受侵擾的政策。
4.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諸侯祭祀土神、穀神的廟宇,後來用做國家政權的象征。
5.安危:偏義複詞,指安全穩定。
6.玉貌:美好的容貌,這裏代指和親的女子。
7.擬:意欲;打算。靜胡塵:指消除邊境少數民族的侵擾。胡:漢唐時期,漢族稱西、北方的少數民族即為“胡人”。塵:指煙塵,代戰爭。
8.千年骨:指漢朝臣子的枯骨。西漢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時代約千年,故稱。
9.輔佐:輔助。

詠史/和蕃鑒賞

  中唐詩人戎昱這首《詠史》,題又作《和蕃》,最早見於晚唐範攄的筆記小說《雲溪友議》“和戎諷”條。據說,唐憲宗召集大臣廷議邊塞政策,大臣們多持和親之論。於是唐憲宗背誦了戎昱這首《詠史》,並說:“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還笑著說:“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們領會聖意,就不再提和親了。這則軼聞美談,足以說明這首詩的流傳,主要由於它的議論尖銳,諷刺辛辣。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唐代從安史亂後。朝政紊亂,國力削弱,藩鎮割據,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備罹禍害。所以詩人對朝廷執行屈辱的和親政策,視為國恥,痛心疾首。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一針見血。

  在中唐,詠漢諷唐這類以古諷今手法已屬習見,點明“漢家”,等於直斥唐朝。所以首聯是開門見山,直截說和親乃是有唐曆史上最為拙劣的政策。實際上是把國家的安危托付給婦女。三聯更鞭辟入裏,透徹揭露和親的實質就是妄圖將女色乞取國家的安全。詩人憤激地用一個“豈”字,把和親的荒謬和可恥,暴露無遺。末聯以斬釘截鐵的嚴峻態度責問:是誰製訂執行這種政策?這種人難道算得輔佐皇帝的忠臣嗎?詩人以曆史的名義提出責問,使詩意更為嚴峻深廣,更加發人思索。此詩無情揭露和親政策,憤激指責朝廷執政,而主旨卻在諷諭皇帝作出英明決策和任用賢臣。從這個角度看,這首詩雖然尖銳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筆,為皇帝留點麵子。

  對於曆史上和親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體分析,詩人極力反對的是以屈辱的和親條件以圖苟安於一時。由於“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一聯,擊中了時政的要害,遂成為時人傳誦的名句。

詠史/和蕃賞析二

  首聯開門見山,直抒曆史。翻開漢王朝的曆史,裏麵記載著很多的和親與通婚之事。如漢武帝劉徹將細君嫁到烏孫王國,漢元帝劉奭把王昭君嫁給匈奴單於等。這種和親或通婚政策並沒能阻止大漢王朝的衰敗,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頹勢。由此可見,這種計策是極其短見和拙劣的。這裏其實是以漢喻唐。他在這裏回顧了曆史上某些“和親”政策的教訓,對它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表明了對執行這種政策的鮮明態度。

  頷聯單刀直入,詩人在這裏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觀點,國家的穩定在於君主的聖明,大臣的賢能,而將一個國家的安危寄托在一個和親或通婚的女子身上,那是靠不住的,也是極其危險的。實施這種和親政策,正暴露了君王的昏庸、將相的無能。詩人洞察和親政策的虛弱,表現出了識見的高遠和對時局的憂慮。

  頸聯鞭辟入裏,揭露實質。目睹當時的社會事實,詩人痛心疾首,詩人對唐王朝采取這種屈辱的和親、通婚政策,意欲求得天下太平的做法,很是不滿,於是在此直接大膽地給它敲響了警鍾,一個“豈”字,把和親的荒謬可恥和屈膝投降本質揭露無遺。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詩人在這裏實際上是諷刺了唐王朝所謂的國家重臣的庸懦無能,感歎當今朝廷缺少真正得力的大臣來維護江山社稷。最後兩句作者以曆史的名義提出責問,使詩意更宏大深廣。

  這首詩,詩人反對以屈辱為條件去暫時求得國家安寧的和親政策,無疑是正確,有見地的,體現了崇高的民族尊嚴和愛國思想。當然,至於曆史上和親政策的得失,要具體分析,如漢元帝以宮女王昭君遠嫁南匈奴,對促進民族和睦,邊境安寧,起了一定的作用,不能一概予以否定。作者多次參加邊庭幕府的征討活動,對國家民族命運非常關切,堅決主張抗擊外族侵擾。

  這首詩運用借古諷今的手法,以漢朝故事來譏斥唐代君王同樣的做法,詩意顯露,態度鮮明,起到了很好的諷諫作用。語言樸素凝練,通俗易懂,感情激昂痛切,真實動人。由於感情上憤懣激越,所以這首詩的缺點也就在於過度直露,缺少含蓄之美。

詠史/和蕃創作背景

  唐代從安史之亂後,朝政紊亂,國力消弱,藩鎮割據,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肅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適都曾經采用“和親”的政策),但結果卻是侵擾愈多,使邊境各族人民飽受痛苦。所以詩人對朝廷執行屈辱的和親政策,視為國恥,痛心疾首,便創作了此詩諷刺朝廷。

《詠史/和蕃》戎昱 拚音讀音參考

yǒng shǐ hé fān
詠史/和蕃

hàn jiā qīng shǐ shàng, jì zhuō shì hé qīn.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shè jì yī míng zhǔ, ān wēi tuō fù rén.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qǐ néng jiāng yù mào, biàn nǐ jìng hú chén.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dì xià qiān nián gǔ, shuí wèi fǔ zuǒ chén.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網友評論

* 《詠史/和蕃》詠史/和蕃戎昱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詠史/和蕃》 戎昱唐代戎昱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分類:懷古作者簡介(戎昱)戎昱,(744~800)唐代詩人。荊州今湖北江陵)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詠史/和蕃》詠史/和蕃戎昱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詠史/和蕃》詠史/和蕃戎昱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詠史/和蕃》詠史/和蕃戎昱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詠史/和蕃》詠史/和蕃戎昱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詠史/和蕃》詠史/和蕃戎昱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940e3987006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