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頌·般》 佚名

先秦   佚名 於皇時周!周颂陟其高山,般周嶞山喬嶽,颂般赏析允猶翕河。佚名原文意
敷天之下,翻译裒時之對。和诗
時周之命。周颂
分類: 詩經

周頌·般翻譯及注釋

翻譯
光明壯麗我周邦!般周登上巍巍高山上,颂般赏析高山小丘相連綿,佚名原文意千支萬流入河淌。翻译普天之下眾神靈,和诗齊聚這裏享祭祀,周颂大周受命永久長!般周

注釋
⑴般(pán):樂名,颂般赏析是巡狩四嶽河海的一種歌樂。鄭箋:“般,樂也。”
⑵於:讚美詞。皇:偉大。時:是,此。
⑶陟(zhì):登高。
⑷嶞(duò):低矮狹長的山。喬:高。嶽:高大的山。
⑸允:通“沇(yǎn)”,沇水為古濟水的上遊。猶:通“沋(yóu)”,沋水在雍州境內。翕(xī):匯合。一說通“洽(hé)”。洽水又作郃水,流經陝西郃陽東注於黃河。河:黃河。
⑹敷(pǔ):同“普”,遍。
⑺裒(póu):包聚。時:世。對:封國,疆土。一說配合。
⑻時:通“侍”,承受。

周頌·般鑒賞

  《詩經·周頌》所載《大武》樂章歌詩六首,它們反映的是周朝初年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在敘事上具有紀實性和連續性。六首都有相應的歌舞形態,其首尾係序幕和謝幕,主體部分是中間四段。

  《大武》的樂曲早已失傳,雖有零星的資料,但終難具體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則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記錄,可以作大概的描繪。第一場,在經過一番擂鼓之後,為首的舞者扮演周武王,頭戴冕冠出場,手持幹戚,山立不動。其餘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陸續上場,長時間詠歎後退場。這一場舞蹈動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諸侯會師,八百諸侯會合之後,急於作戰,而周武王以為伐紂的時機尚不成熟,經過商討終於罷兵的事實。第二場主演者扮薑太公,率眾舞者手持幹戈,奮臂擊刺,猛烈頓足。他們一擊一刺,做四次重複,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隊闖犯敵陣進行挑戰,武王率大軍進攻,迅速獲勝,威振中原。第三場眾舞者由麵向北轉而向南,表示周師凱旋返回鎬京。第四場開始時,眾舞者混亂爭鬥,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製止,於是眾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周成王即位之後,東方和南方發生叛亂,周、召二公率兵平亂的事實。第五場,眾舞者分成左右兩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動鈴鐸,鼓勵眾舞者前進,表示成王命周公鎮守東南,命召公鎮守西北。第六場,眾舞者恢複第一場的位置,作閱兵慶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動作,表示周公平亂以後,慶祝天下太平,各地諸侯尊崇周天子。

  《大武》六成對應六詩,據《毛詩序》“《武》,奏《大武》也”、“《酌》,告成《大武》也”的說明及《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記楚王之言“武王克商,……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其三曰:‘鋪時繹思,我徂維求定。’其六曰:‘綏萬邦,屢豐年。”則可確定四篇,另兩篇,王國維認為其中一篇即此篇《般》,他並且認為它當是《大武》六成的歌詩,說:“《酌》《桓》《賚》《般》四篇,次在《頌》末,又皆取詩之義以名篇,前三篇既為《武》(指《大武》樂舞,非《周頌》中之《武》篇)詩,則後一篇亦宜然,……至其次第,則《毛詩》與楚樂歌不同,楚以《賚》為第三,《桓》為第六,毛則六篇分居三處,其次則《夙夜》(王氏認為即《昊天有成命》)第一,《武》第二,《酌》第三,《桓》第四,《賚》第五,《般》第六,此殆古之次第,……與《樂記》所紀舞次相合。……《般》雲:‘於皇時周,陟其高山。’則與‘六成複綴以崇’(《樂記》中語)之事相合,是毛詩次第與《樂記》同,恐是周初舊第,勝楚樂歌之次第(《左傳》所引《大武》之次第)遠矣。”(《周大武樂章考》)但高亨認為王氏之見過於相信毛詩篇次,他確定《般》是《大武》四成的歌詩,指出從詩中所述,表明“周朝廣大的疆土,有小山大山,有小河大河,普天之下包括當時的邊疆,都遵奉周朝的命令,很明顯是中國統一的景象,是征服南國後的景象”,既然“詩的內容和《大武》舞第四場所象征的故事如此相符合,那末《般》篇是《大武》舞第四場所唱,是《大武》詩的第四章,也是很明顯的”(《周代大武樂考釋》)。

  《大武》四成的舞蹈是表現周公東征平亂、至於江南的事跡的。作為《大武》四成的歌詩,《周頌·般》和《周頌·武》一樣,是四言七句,語言雖然非常簡練,但是用了“高”“喬”“敷”“裒”等表示空間之大的字眼,用了最能體現空間感的山峰河流來實化這種象征、隱喻周室偉大的空間之大,便具有一種雄渾的氣魄,體現了聖王天下一統的恢宏之勢。

  起首一句“於皇時周”,就是在讚歎周朝。因為周代既是第一個以“華夏”自稱的朝代,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又是孔子所終身向往的“鬱鬱乎文哉,吾從周”的禮樂之邦的完美典範,因而,後世在讀到和用到這些含有“周”字的古文時,就可以直接將周王朝代入為是屬於中華民族共有的國度風範。

  “陟其高山”,登上了高山。巡視四海,自然要登山臨水,祭拜天地。置身高崗,看到的是“嶞山喬嶽,允猶翕河”。這兩句形容的場景是:俯瞰群山,仰望嶽峰,眺望百川,匯於一脈,俯仰天地之間,山河盡收眼底。這是屬於王者的格局,這是巡視河嶽的眼界,這是頌詩吐納的氣勢。

  正因為有了這俯仰之間氣勢如虹的胸襟與豪情,所以才有最後的升華之句:“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這是在說明天下的歸心與時局的順遂,也是說國家的天時地利人和。

  因此,《周頌·般》作為《周頌》詩裏的最後一篇,雖短小精悍,卻氣韻衝天,勢比山海。

周頌·般創作背景

  後人推斷《周頌·般》為周成王時代的作品。近現代學者一般認為此詩是《大武》中的一個樂章的歌辭。《大武》原作於武王伐紂成功告廟之時,當時隻有三成。《逸周書·世俘》中也有記載,武王班師回鎬京之四月辛亥,“薦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珪矢憲,告天宗上帝。”第四天,“甲寅,謁(告)我(伐)殷於牧野,王佩赤白旂,籥人奏《武》,王入進《萬》,獻《明明》三終。”故王國維《說勺舞象舞》一文推測,《大武》之六成是原先的三成和《三象》合並的,這六成可以分開來表演,還可以獨立表演,於是名稱也就隨之而不同。

  周武王崩後周公攝政期間,東南先後發生過好幾次大規模的叛亂。據《史記》記載,先有管叔、蔡叔與武庚的作亂,後有淮夷之亂,卻沒有周公征討江南叛亂的記載。不過《魯頌·閟宮》中有“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之句。孟子認為這原是周公說的話、做的事(見《孟子·滕文公上、下》),這正與《呂氏春秋·古樂》中所述相合。看來周公征討過江南叛亂當為事實。《周頌·般》詩就其內容而言,當為天子巡狩時祭祀山河之辭。而所謂巡狩,本來就包括鎮壓叛亂在內。詩中聲稱普天之下的疆土都歸周室所有,是針對叛亂不服者而發的。所以這首詩當為周公平亂結束時所作。因為詩題名為《般》,“般”為般樂,即盛大的快樂。平亂之後,天下太平,遠方邦國悉來朝賀,自然要痛痛快快地大樂一番了。那麽,該詩原來大概是周公經過數年平亂之後,在班師回朝的路途中祭祀山川的禱辭。後來又成為《大武》四成的歌詩,用以表現平亂成功。

《周頌·般》佚名 拚音讀音參考

zhōu sòng bān
周頌·般

yú huáng shí zhōu! zhì qí gāo shān, duò shān qiáo yuè, yǔn yóu xī hé.
於皇時周!陟其高山,嶞山喬嶽,允猶翕河。
fū tiān zhī xià, póu shí zhī duì.
敷天之下,裒時之對。
shí zhōu zhī mìng.
時周之命。

網友評論

* 《周頌·般》周頌·般佚名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周頌·般》 佚名先秦佚名於皇時周!陟其高山,嶞山喬嶽,允猶翕河。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分類:詩經周頌·般翻譯及注釋翻譯光明壯麗我周邦!登上巍巍高山上,高山小丘相連綿,千支萬流入河淌。普天之下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周頌·般》周頌·般佚名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周頌·般》周頌·般佚名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周頌·般》周頌·般佚名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周頌·般》周頌·般佚名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周頌·般》周頌·般佚名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929d39871151276.html

诗词类别

《周頌·般》周頌·般佚名原文、翻的诗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