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論》 柳宗元

唐代   柳宗元 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封建
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论封柳宗
然則孰為近?曰:有初為近。建论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元原译赏
彼封建者,文翻更古聖王堯、析和舜、诗意禹、封建湯、论封柳宗文、建论武而莫能去之。元原译赏
蓋非不欲去之也,文翻勢不可也。析和
勢之來,诗意其生人之初乎?不初,封建無以有封建。
封建,非聖人意也。
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
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
”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後畏,由是君長刑政生焉。
故近者聚而為群,群之分,其爭必大,大而後有兵有德。
又有大者,眾群之長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屬。
於是有諸侯之列,則其爭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諸侯之列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封。
於是有方伯、連帥之類,則其爭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方伯、連帥之類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人,然後天下會於一。
是故有裏胥而後有縣大夫,有縣大夫而後有諸侯,有諸侯而後有方伯、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後有天子。
自天子至於裏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故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
夫堯、舜、禹、湯之事遠矣,及有周而甚詳。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後。
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扞城。
然而降於夷王,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
曆於宣王,挾中興複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陵夷迄於幽、厲,王室東徙,而自列為諸侯。
厥後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誅萇弘者有之,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
餘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耳。
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遂判為十二,合為七國,威分於陪臣之邦,國殄於後封之秦,則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遊,攝製四海,運於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
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於下而吏畏於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並起。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製失也。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製,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
數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遲不救者三代。
後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製之得亦以明矣。
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
唐興,製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為宜也。
然猶桀猾時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於州而在於兵,時則有叛將而無叛州。
州縣之設,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適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
守宰者,苟其心,思遷其秩而已,何能理乎?”餘又非之。
周之事跡,斷可見矣:列侯驕盈,黷貨事戎,大凡亂國多,理國寡,侯伯不得變其政,天子不得變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
失在於製,不在於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跡,亦斷可見矣:有理人之製,而不委郡邑,是矣。
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
郡邑不得正其製,守宰不得行其理。
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
失在於政,不在於製,秦事然也。
漢興,天子之政行於郡,不行於國,製其守宰,不製其侯王。
侯王雖亂,不可變也,國人雖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後掩捕而遷之,勒兵而夷之耳。
大逆未彰,奸利浚財,怙勢作威,大刻於民者,無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謂理且安矣。
何以言之?且漢知孟舒於田叔,得魏尚於馮唐,聞黃霸之明審,睹汲黯之簡靖,拜之可也,複其位可也,臥而委之以輯一方可也。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
設使漢室盡城邑而侯王之,縱令其亂人,戚之而已。
孟舒、魏尚之術莫得而施,黃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譴而導之,拜受而退已違矣;下令而削之,締交合從之謀周於同列,則相顧裂眥,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則削其半,削其半,民猶瘁矣,曷若舉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漢事然也。
今國家盡製郡邑,連置守宰,其不可變也固矣。
善製兵,謹擇守,則理平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尤非所謂知理者也。
魏之承漢也,封爵猶建;晉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聞延祚。
今矯而變之,垂二百祀,大業彌固,何係於諸侯哉?或者又以為:“殷、周,聖王也,而不革其製,固不當複議也。
”是大不然。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蓋以諸侯歸殷者三千焉,資以黜夏,湯不得而廢;歸周者八百焉,資以勝殷,武王不得而易。
徇之以為安,仍之以為俗,湯、武之所不得已也。
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於己也,私其衛於子孫也。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製,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於我也。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
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後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繼世而理者,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則生人之理亂未可知也。
將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視聽,則又有世大夫世食祿邑,以盡其封略,聖賢生於其時,亦無以立於天下,封建者為之也。
豈聖人之製使至於是乎?吾固曰:“非聖人之意也,勢也。
” 分類: 論述政治

作者簡介(柳宗元)

柳宗元頭像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傑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封建論翻譯

  自然界果真沒有原始階段嗎?我沒法知道。人類果真有原始階段嗎?我也沒法知道。那麽,(有或沒有原始階段)哪種說法比較接近事實呢?我認為:有原始階段這種說法比較接近事實。怎麽知道這一點呢?從“封國土、建諸侯”的封建製就可以明白。那種封建製,經曆了古代賢明的帝王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沒有誰能把它廢除掉。不是不想把它廢除掉,而是事物發展的趨勢不允許,這種形勢的產生,大概是在人類的原始階段吧?不是原始階段的那種形勢,就沒有可能產生封建製。實行封建製,並不是古代聖人的本意。

  人類在他的原始階段跟萬物一起生存,那時野草樹木雜亂叢生,野獸成群四處奔走,人不能像禽獸那樣抓撲啃咬,而且身上也沒有毛羽來抵禦嚴寒,不能夠光靠自身來供養自己、保衛自己。荀卿說過:“人類一定要借用外物作為自己求生的工具。”借用外物來求生的必然會相爭,爭個不停,一定會去找那能判斷是非的人而聽從他的命令。那又有智慧又明白事理的人,服從他的人一定很多;他把正確的道理告訴那些相爭的人,不肯改悔的,必然要懲罰他,使他受痛苦之後感到懼怕,於是君長、刑法、政令就產生了。這樣附近的人就聚結成群,分成許多群以後,相互間爭鬥的規模一定會大,相爭的規模大了就會產生軍隊和威望。這樣,又出現了更有威德的人,各個群的首領又去聽從他的命令,來安定自己的部屬。於是產生了一大批諸侯,他們相爭的規模就更大了。又有比諸侯威德更大的人,許多諸侯又去聽從他的命令,來安定自己的封國。於是又產生了方伯、連帥一類諸侯領袖,他們相爭的規模還要大。這就又出現了比方伯,連帥威德更大的人,方伯、連帥們又去聽從他的命令,來安定自己的老百姓,這以後天下便統一於天子一人了。因此先有鄉裏的長官而後有縣的長官,有了縣的長官而後有諸侯,有了諸侯而後有方伯、連帥,有了方伯、連帥而後才有天子。從最高的天子到鄉裏的長官,那些對人民有恩德的人死了,人們一定會尊奉他們的子孫為首領。所以說封建製的產生不是聖人的本意,而是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

  堯、舜、禹、湯的事離我們很遠了,到了周代記載就很詳備了。周朝占有天下,把土地像剖瓜一樣分割開來,設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了許多諸侯。諸侯國像繁星似地羅列,四麵遍布在大地上,集結在周天子的周圍,就像車輪圍繞著中心運轉,就像輻條集中於車轂;諸侯聚合起來就去朝見天子,分散開來就是守衛疆土的臣子、朝廷的捍衛者。但是往下傳到周夷王的時候,破壞了禮法,損害了尊嚴,天子隻得親自下堂去迎接朝見的諸侯。傳到周宣王的時候,他雖然倚仗著複興周王朝的功德,顯示出南征北伐的威風,終究還是無力決定魯君的繼承人。這樣日漸衰敗下去,直到周幽王、周厲王,後來周平王把國都向東遷移到洛邑,把自己排列在諸侯同等地位上去了。從那以後,問周天子傳國九鼎的輕重的事情出現了,用箭射傷天子肩膀的事情出現了,討伐天子大臣凡伯、逼迫天子殺死大夫萇弘這樣的事情也出現了,天下大亂,再沒有把天子看作天子的了。我認為周王朝喪失統治力量已經很久了,隻不過還在公侯之上保存著一個空名罷了!這豈不是諸侯勢力太強大而指揮不動,就像尾巴太大以至搖擺不動所造成的過失嗎?於是周王朝的統治權分散到十二個諸侯國,後來又合並為七個強國,王朝的權力分散到陪臣掌政的國家,最後被很晚才封為諸侯的秦國滅掉。周朝敗亡的原因,大概就在這裏了。

  秦朝統一了全國後,不分諸侯國而設置郡縣,廢除諸侯而委派郡縣長官。秦占據了天下的險要地勢,建都於全國的上遊,控製著全國,把局勢掌握在手裏,這是它做得對的地方。但沒過幾年便天下大亂,那是有原因的。它多次征發數以萬計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來越殘酷,耗盡了財力。於是那些扛著鋤木棍被責罰防守邊境的人們,彼此遞個眼色就聯合起來,怒吼著匯合成群,奮起反秦。那時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沒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懼怕朝廷。全國四麵八方互相配合,殺郡守劫縣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時發生。錯誤在於激起了人民的怨恨,並不是郡縣製的過失。

  漢朝統一了全國之後,糾正秦朝的錯誤,沿襲周朝的封建製,分割天下,分封自己的子弟和功臣為諸侯王。但沒有幾年,為了平息諸侯國的叛亂便聞命奔赴鎮壓,以至連救死扶傷都來不及,漢高祖劉邦被圍困在平城,被飛箭射傷,如此衰落不振達三代之久。後來由於謀臣獻策,才分散削弱諸侯王的勢力並由朝廷命官管理諸侯國。但是漢朝開始恢複封建製的時候,諸侯國和郡縣各占一半疆域,那時隻有反叛的諸侯國而沒有反叛的郡縣,秦朝郡縣製的正確性也已經明白清楚了。繼漢朝而稱帝的,就是再過一百代,郡縣製比封建製優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唐朝建立以後,設置州縣,任命州縣的長官,這是它做得正確的地方。但還是有凶暴狡猾的人不時起來叛亂、侵州奪縣的情況出現,過失不在於設置州縣而在於藩鎮擁有重兵,那時有反叛的藩鎮將領而沒有反叛的州縣長官。郡縣製的建立,確實是不能改變的。

  有的人說:“封建製的世襲君長,一定會把他管轄的地區當作自己的土地盡心治理,把他管轄的老百姓當作自己的兒女悉心愛護,使那裏的風俗變好,把那裏的政治治理好,這樣施行教化就比較容易。郡縣製的州縣地方官,抱著得過且過的心理,一心隻想升官罷了,怎麽能把地方治理好呢?”我認為這種說法也是不對的。

  周朝的情況,毫無疑問地可以看清楚了:諸侯驕橫,貪財好戰,大致是政治混亂的國家多,治理得好的國家少。諸侯的霸主不能改變亂國的政治措施,天子無法撤換不稱職的諸侯國的君主,真正愛惜土地愛護人民的諸侯,一百個中間也沒有一個。造成這種弊病的原因在於封建製,不在於政治方麵。周朝的情況就是如此。

  秦朝的情況,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製度,而不讓郡縣專權,這是正確的;中央有管理政務的大臣,不讓地方官自行其是,這也是正確的。但是郡縣不能正確發揮郡縣製的作用,郡守、縣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殘酷的刑罰、繁重的勞役,使萬民怨恨。這種過失在於政治方麵,不在於郡縣製本身。秦朝的情況便是這樣。

  漢朝建立的時候,天子的政令隻能在郡縣推行,不能在諸侯國推行;天子隻能控製郡縣長官,不能控製諸侯王。諸侯王盡管胡作非為,天子也不能撤換他們;侯王國的百姓盡管深受禍害,朝廷卻無法解除他們的痛苦。隻是等到諸侯王叛亂造反,才把他們逮捕、流放或率兵討伐、以至滅掉他們。當他們的罪惡尚未充分暴露的時候,盡管他們非法牟利搜刮錢財,依仗權勢作威作福,給百姓造成嚴重的傷害,朝廷也不能對他們怎麽樣。至於郡縣,可以說是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了。根據什麽這樣講呢?漢文帝從田叔那裏了解到孟舒,從馮唐那裏了解到魏尚,漢宣帝聽說黃霸執法明察審慎,漢武帝看到汲黯為政簡約清靜,那麽就可以任命黃霸做官,可以恢複孟舒、魏尚原來的官職,甚至可以讓汲黯躺著任職,委任他隻憑威望去安撫一個地區。官吏犯了罪可以罷免,有才幹可以獎賞。早上任命的官吏,如果發現他不行正道,晚上就可以撤了他;晚上接受任命的官吏,如果發現他違法亂紀,第二天早上就可以罷免他。假使漢王朝把城邑全部都分割給侯王,即使他們危害人民,也隻好對它發愁罷了。孟舒、魏尚的治理方法不能施行,黃霸、汲黯的教化無法推行。如果公開譴責並勸導這些侯王,他們當麵接受,但轉過身去就違反了;如果下令削減他們的封地,互相串通聯合行動的陰謀就會遍及侯王各國之間,那麽大家都怒眼圓睜,氣勢洶洶地反叛朝廷。萬一他們不起來鬧事,就削減他們的一半封地,即使削減一半,百姓還是受害了,何不把諸侯王完全廢除掉來保全那裏的人民呢?漢朝的情況就是這樣。

  今天國家完全實行郡縣製,不斷地任命郡縣長官,這種情況是肯定不能改變了。隻要好好地控製軍隊,慎重地選擇地方官吏,那麽政局就會安定了。

  有人又說:“夏、商、周、漢四代實行封建製,他們統治的時間都很長久,而秦朝實行郡縣製,統治的時間卻很短。”這更是不懂得治理國家的人說的話。

  魏繼承漢朝,分封貴族的爵位仍然實行封建製;西晉繼承魏,因襲舊製不加改變,但魏和晉都很快就衰亡了,沒聽說有國運長久的。唐朝糾正魏晉的過失改變了製度,享國已近二百年,國家基業更加鞏固,這與分封諸侯又有什麽關係呢?

  有人又認為:“治理商、周二代的是聖明的君王啊,他們都沒有改變封建製,那麽,本來就不應當再議論這件事了。”這種說法大大的不對。

  商、周二代沒有廢除封建製,是不得已的。因為當時歸附商朝的諸侯有三千個,商朝靠了他們的力量才滅掉了夏,所以商湯就不能廢除他們;歸附周朝的諸侯有八百個,周朝憑借他們的力量才戰勝了商朝,所以周武王也不能廢棄他們。沿用它來求得安定,因襲它來作為習俗,這就是商湯、周武王不得不這樣做的原因。他們是不得已的,並不是什麽大公無私的美德,而是有私心,是要使諸侯為自己出力,並保衛自己的子孫。秦朝用廢除分封諸侯的辦法來作為製度,是最大的公;它的動機是為私的,是皇帝想要鞏固個人的權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於自己。但是廢除分封,以天下為公,卻是從秦朝開始的。

  至於天下的常理,是治理得好、政局安定,這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使賢明的人居上位,不肖的人居下位,然後才會清明安定。封建製的君長,是一代繼承一代地統治下去的。這種世襲的統治者,居上位的果真賢明嗎?居下位的真的不肖嗎?這樣,人民究竟是得到太平還是遭遇禍亂,就無法知道了。如果想要對國家有利而統一人民的思想,而同時又有世襲大夫世世代代統治他們的封地,占盡了諸侯國的全部國土,即使有聖人賢人生在那個時代,也會沒有立足之地,這種後果就是封建製造成的。難道是聖人的製度要使事情壞到這種地步嗎?所以我說:“這不是聖人的本意,而是形勢發展的結果。”

《封建論》柳宗元 拚音讀音參考

fēng jiàn lùn
封建論

tiān dì guǒ wú chū hū? wú bù dé ér zhī zhī yě.
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shēng rén guǒ yǒu chū hū? wú bù dé ér zhī zhī yě.
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rán zé shú wèi jìn? yuē: yǒu chū wèi jìn.
然則孰為近?曰:有初為近。
shú míng zhī? yóu fēng jiàn ér míng zhī yě.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bǐ fēng jiàn zhě, gèng gǔ shèng wáng yáo shùn yǔ tāng wén wǔ ér mò néng qù zhī.
彼封建者,更古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
gài fēi bù yù qù zhī yě, shì bù kě yě.
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
shì zhī lái, qí shēng rén zhī chū hū? bù chū, wú yǐ yǒu fēng jiàn.
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不初,無以有封建。
fēng jiàn, fēi shèng rén yì yě.
封建,非聖人意也。
bǐ qí chū yǔ wàn wù jiē shēng, cǎo mù zhēn zhēn, lù shǐ pī pī, rén bù néng bó shì, ér qiě wú máo yǔ, mò kè zì fèng zì wèi.
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
xún qīng yǒu yán:" bì jiāng jiǎ wù yǐ wéi yòng zhě yě.
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
" fū jiǎ wù zhě bì zhēng, zhēng ér bù yǐ, bì jiù qí néng duàn qū zhí zhě ér tīng mìng yān.
”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
qí zhì ér míng zhě, suǒ fú bì zhòng, gào zhī yǐ zhí ér bù gǎi, bì tòng zhī ér hòu wèi, yóu shì jūn zhǎng xíng zhèng shēng yān.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後畏,由是君長刑政生焉。
gù jìn zhě jù ér wèi qún, qún zhī fēn, qí zhēng bì dà, dà ér hòu yǒu bīng yǒu dé.
故近者聚而為群,群之分,其爭必大,大而後有兵有德。
yòu yǒu dà zhě, zhòng qún zhī zhǎng yòu jiù ér tīng mìng yān, yǐ ān qí shǔ.
又有大者,眾群之長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屬。
yú shì yǒu zhū hóu zhī liè, zé qí zhēng yòu yǒu dà zhě yān.
於是有諸侯之列,則其爭又有大者焉。
dé yòu dà zhě, zhū hóu zhī liè yòu jiù ér tīng mìng yān, yǐ ān qí fēng.
德又大者,諸侯之列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封。
yú shì yǒu fāng bó lián shuài zhī lèi, zé qí zhēng yòu yǒu dà zhě yān.
於是有方伯、連帥之類,則其爭又有大者焉。
dé yòu dà zhě, fāng bó lián shuài zhī lèi yòu jiù ér tīng mìng yān, yǐ ān qí rén, rán hòu tiān xià huì yú yī.
德又大者,方伯、連帥之類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人,然後天下會於一。
shì gù yǒu lǐ xū ér hòu yǒu xiàn dài fū, yǒu xiàn dài fū ér hòu yǒu zhū hóu, yǒu zhū hóu ér hòu yǒu fāng bó lián shuài, yǒu fāng bó lián shuài ér hòu yǒu tiān zǐ.
是故有裏胥而後有縣大夫,有縣大夫而後有諸侯,有諸侯而後有方伯、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後有天子。
zì tiān zǐ zhì yú lǐ xū, qí dé zài rén zhě sǐ, bì qiú qí sì ér fèng zhī.
自天子至於裏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gù fēng jiàn fēi shèng rén yì yě, shì yě.
故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
fū yáo shùn yǔ tāng zhī shì yuǎn yǐ, jí yǒu zhōu ér shén xiáng.
夫堯、舜、禹、湯之事遠矣,及有周而甚詳。
zhōu yǒu tiān xià, liè tǔ tián ér guā fēn zhī, shè wǔ děng, bāng qún hòu.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後。
bù lǚ xīng luó, sì zhōu yú tiān xià, lún yùn ér fú jí hé wéi cháo jìn huì tóng, lí wèi shǒu chén gǎn chéng.
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扞城。
rán ér jiàng yú yí wáng, hài lǐ shāng zūn, xià táng ér yíng jìn zhě.
然而降於夷王,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
lì yú xuān wáng, xié zhōng xīng fù gǔ zhī dé, xióng nán zhēng běi fá zhī wēi, zú bù néng dìng lǔ hóu zhī sì.
曆於宣王,挾中興複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líng yí qì yú yōu lì, wáng shì dōng xǐ, ér zì liè wéi zhū hóu.
陵夷迄於幽、厲,王室東徙,而自列為諸侯。
jué hòu wèn dǐng zhī qīng zhòng zhě yǒu zhī, shè wáng zhōng jiān zhě yǒu zhī, fá fán bó zhū cháng hóng zhě yǒu zhī, tiān xià guāi lì, wú jūn jūn zhī xīn.
厥後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誅萇弘者有之,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
yú yǐ wéi zhōu zhī sàng jiǔ yǐ, tú jiàn kōng míng yú gōng hóu zhī shàng ěr.
餘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耳。
dé fēi zhū hóu zhī shèng qiáng, mò dà bù diào zhī jiù yú? suì pàn wèi shí èr, hé wéi qī guó, wēi fēn yú péi chén zhī bāng, guó tiǎn yú hòu fēng zhī qín, zé zhōu zhī bài duān, qí zài hu cǐ yǐ.
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遂判為十二,合為七國,威分於陪臣之邦,國殄於後封之秦,則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
qín yǒu tiān xià, liè dōu huì ér wèi zhī jùn yì, fèi hóu wèi ér wèi zhī shǒu zǎi, jù tiān xià zhī xióng tú, dōu liù hé zhī shàng yóu, shè zhì sì hǎi, yùn yú zhǎng wò zhī nèi, cǐ qí suǒ yǐ wéi de yě.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遊,攝製四海,運於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
bù shù zài ér tiān xià dà huài, qí yǒu yóu yǐ: jí yì wàn rén, bào qí wēi xíng, jié qí huò huì, fù chú tǐng zhé shù zhī tú, huán shì ér hé cóng, dà hū ér chéng qún, shí zé yǒu pàn rén ér wú pàn lì, rén yuàn yú xià ér lì wèi yú shàng, tiān xià xiāng hé, shā shǒu jié lìng ér bìng qǐ.
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於下而吏畏於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並起。
jiù zài rén yuàn, fēi jùn yì zhī zhì shī yě.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製失也。
hàn yǒu tiān xià, jiǎo qín zhī wǎng, xùn zhōu zhī zhì, pōu hǎi nèi ér lì zōng zi, fēng gōng chén.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製,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
shù nián zhī jiān, bèn mìng fú shāng zhī bù xiá, kùn píng chéng, bìng liú shǐ, líng chí bù jiù zhě sān dài.
數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遲不救者三代。
hòu nǎi móu chén xiàn huà, ér lí xuē zì shǒu yǐ.
後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
rán ér fēng jiàn zhī shǐ, jùn guó jū bàn, shí zé yǒu pàn guó ér wú pàn jùn, qín zhì zhī dé yì yǐ míng yǐ.
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製之得亦以明矣。
jì hàn ér dì zhě, suī bǎi dài kě zhī yě.
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
táng xìng, zhì zhōu yì, lì shǒu zǎi, cǐ qí suǒ yǐ wéi yí yě.
唐興,製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為宜也。
rán yóu jié huá shí qǐ, nüè hài fāng yù zhě, shī bù zài yú zhōu ér zài yú bīng, shí zé yǒu pàn jiāng ér wú pàn zhōu.
然猶桀猾時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於州而在於兵,時則有叛將而無叛州。
zhōu xiàn zhī shè, gù bù kě gé yě.
州縣之設,固不可革也。
huò zhě yuē:" fēng jiàn zhě, bì sī qí tǔ, zi qí rén, shì qí sú, xiū qí lǐ, shī huà yì yě.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適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
shǒu zǎi zhě, gǒu qí xīn, sī qiān qí zhì ér yǐ, hé néng lǐ hū?" yú yòu fēi zhī.
守宰者,苟其心,思遷其秩而已,何能理乎?”餘又非之。
zhōu zhī shì jī, duàn kě jiàn yǐ: liè hóu jiāo yíng, dú huò shì róng, dà fán luàn guó duō, lǐ guó guǎ, hóu bó bù dé biàn qí zhèng, tiān zǐ bù dé biàn qí jūn, sī tǔ zi rén zhě, bǎi bù yǒu yī.
周之事跡,斷可見矣:列侯驕盈,黷貨事戎,大凡亂國多,理國寡,侯伯不得變其政,天子不得變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
shī zài yú zhì, bù zài yú zhèng, zhōu shì rán yě.
失在於製,不在於政,周事然也。
qín zhī shì jī, yì duàn kě jiàn yǐ: yǒu lǐ rén zhī zhì, ér bù wěi jùn yì, shì yǐ.
秦之事跡,亦斷可見矣:有理人之製,而不委郡邑,是矣。
yǒu lǐ rén zhī chén, ér bù shǐ shǒu zǎi, shì yǐ.
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
jùn yì bù dé zhèng qí zhì, shǒu zǎi bù de xíng qí lǐ.
郡邑不得正其製,守宰不得行其理。
kù xíng kǔ yì, ér wàn rén cè mù.
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
shī zài yú zhèng, bù zài yú zhì, qín shì rán yě.
失在於政,不在於製,秦事然也。
hàn xìng, tiān zǐ zhī zhèng xíng yú jùn, bù xíng yú guó, zhì qí shǒu zǎi, bù zhì qí hóu wáng.
漢興,天子之政行於郡,不行於國,製其守宰,不製其侯王。
hóu wáng suī luàn, bù kě biàn yě, guó rén suī bìng, bù kě chú yě jí fū dà nì bù dào, rán hòu yǎn bǔ ér qiān zhī, lè bīng ér yí zhī ěr.
侯王雖亂,不可變也,國人雖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後掩捕而遷之,勒兵而夷之耳。
dà nì wèi zhāng, jiān lì jùn cái, hù shì zuò wēi, dà kè yú mín zhě, wú rú zhī hé, jí fū jùn yì, kě wèi lǐ qiě ān yǐ.
大逆未彰,奸利浚財,怙勢作威,大刻於民者,無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謂理且安矣。
hé yǐ yán zhī? qiě hàn zhī mèng shū yú tián shū, dé wèi shàng yú féng táng, wén huáng bà zhī míng shěn, dǔ jí àn zhī jiǎn jìng, bài zhī kě yě, fù qí wèi kě yě, wò ér wěi zhī yǐ jí yī fāng kě yě.
何以言之?且漢知孟舒於田叔,得魏尚於馮唐,聞黃霸之明審,睹汲黯之簡靖,拜之可也,複其位可也,臥而委之以輯一方可也。
yǒu zuì dé yǐ chù, yǒu néng dé yǐ shǎng.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
cháo bài ér bù dào, xī chì zhī yǐ xī shòu ér bù fǎ, cháo chì zhī yǐ.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
shè shǐ hàn shì jǐn chéng yì ér hóu wáng zhī, zòng lìng qí luàn rén, qī zhī ér yǐ.
設使漢室盡城邑而侯王之,縱令其亂人,戚之而已。
mèng shū wèi shàng zhī shù mò de ér shī, huáng bà jí àn zhī huà mò de ér xíng míng qiǎn ér dǎo zhī, bài shòu ér tuì yǐ wéi yǐ xià lìng ér xuē zhī, dì jiāo hé cóng zhī móu zhōu yú tóng liè, zé xiāng gù liè zì, bó rán ér qǐ xìng ér bù qǐ, zé xuē qí bàn, xuē qí bàn, mín yóu cuì yǐ, hé ruò jǔ ér yí zhī yǐ quán qí rén hū? hàn shì rán yě.
孟舒、魏尚之術莫得而施,黃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譴而導之,拜受而退已違矣;下令而削之,締交合從之謀周於同列,則相顧裂眥,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則削其半,削其半,民猶瘁矣,曷若舉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漢事然也。
jīn guó jiā jǐn zhì jùn yì, lián zhì shǒu zǎi, qí bù kě biàn yě gù yǐ.
今國家盡製郡邑,連置守宰,其不可變也固矣。
shàn zhì bīng, jǐn zé shǒu, zé lǐ píng yǐ.
善製兵,謹擇守,則理平矣。
huò zhě yòu yuē:" xià shāng zhōu hàn fēng jiàn ér yán, qín jùn yì ér cù.
或者又曰:“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 yóu fēi suǒ wèi zhī lǐ zhě yě.
”尤非所謂知理者也。
wèi zhī chéng hàn yě, fēng jué yóu jiàn jìn zhī chéng wèi yě, yīn xún bù gé ér èr xìng líng tì, bù wén yán zuò.
魏之承漢也,封爵猶建;晉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聞延祚。
jīn jiǎo ér biàn zhī, chuí èr bǎi sì, dà yè mí gù, hé xì yú zhū hóu zāi? huò zhě yòu yǐ wéi:" yīn zhōu, shèng wáng yě, ér bù gé qí zhì, gù bù dàng fù yì yě.
今矯而變之,垂二百祀,大業彌固,何係於諸侯哉?或者又以為:“殷、周,聖王也,而不革其製,固不當複議也。
" shì dà bù rán.
”是大不然。
fū yīn zhōu zhī bù gé zhě, shì bù dé yǐ yě.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gài yǐ zhū hóu guī yīn zhě sān qiān yān, zī yǐ chù xià, tāng bù dé ér fèi guī zhōu zhě bā bǎi yān, zī yǐ shèng yīn, wǔ wáng bù dé ér yì.
蓋以諸侯歸殷者三千焉,資以黜夏,湯不得而廢;歸周者八百焉,資以勝殷,武王不得而易。
xùn zhī yǐ wéi ān, réng zhī yǐ wéi sú, tāng wǔ zhī suǒ bù dé yǐ yě.
徇之以為安,仍之以為俗,湯、武之所不得已也。
fū bù dé yǐ, fēi gōng zhī dà zhě yě, sī qí lì yú jǐ yě, sī qí wèi yú zǐ sūn yě.
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於己也,私其衛於子孫也。
qín zhī suǒ yǐ gé zhī zhě, qí wèi zhì, gōng zhī dà zhě yě qí qíng, sī yě, sī qí yī jǐ zhī wēi yě, sī qí jǐn chén chù yú wǒ yě.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製,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於我也。
rán ér gōng tiān xià zhī duān zì qín shǐ.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fū tiān xià zhī dào, lǐ ān sī dé rén zhě yě.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
shǐ xián zhě jū shàng, bù xiào zhě jū xià, ér hòu kě yǐ lǐ ān.
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後可以理安。
jīn fū fēng jiàn zhě, jì shì ér lǐ jì shì ér lǐ zhě, shàng guǒ xián hū, xià guǒ bù xiào hū? zé shēng rén zhī lǐ luàn wèi kě zhī yě.
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繼世而理者,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則生人之理亂未可知也。
jiāng yù lì qí shè jì yǐ yī qí rén zhī shì tīng, zé yòu yǒu shì dài fū shì shí lù yì, yǐ jǐn qí fēng lüè, shèng xián shēng yú qí shí, yì wú yǐ lì yú tiān xià, fēng jiàn zhě wèi zhī yě.
將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視聽,則又有世大夫世食祿邑,以盡其封略,聖賢生於其時,亦無以立於天下,封建者為之也。
qǐ shèng rén zhī zhì shǐ zhì yú shì hū? wú gù yuē:" fēi shèng rén zhī yì yě, shì yě.
豈聖人之製使至於是乎?吾固曰:“非聖人之意也,勢也。
"

網友評論

* 《封建論》封建論柳宗元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封建論》 柳宗元唐代柳宗元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則孰為近?曰:有初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蓋非不欲去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封建論》封建論柳宗元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封建論》封建論柳宗元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封建論》封建論柳宗元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封建論》封建論柳宗元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封建論》封建論柳宗元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903a39873719884.html

诗词类别

《封建論》封建論柳宗元原文、翻譯的诗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