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感事示介甫》 曾鞏

宋代   曾鞏 秋日氣已盛,秋日陰蟲朝暮聲。感事
煙雲斷溪樹,示介事示赏析風雨入山城。甫秋翻译
沙磧有遺虜,日感旌旗多遠行。介甫
生民苦未息,曾巩吾黨恥論兵。原文意
分類:

作者簡介(曾鞏)

曾鞏頭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和诗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秋日字子固,感事世稱“南豐先生”。示介事示赏析漢族,甫秋翻译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日感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介甫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秋日感事示介甫》曾鞏 翻譯、賞析和詩意

《秋日感事示介甫》是宋代文學家曾鞏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秋日感事示介甫

秋日氣已盛,
陰蟲朝暮聲。
煙雲斷溪樹,
風雨入山城。
沙磧有遺虜,
旌旗多遠行。
生民苦未息,
吾黨恥論兵。

中文譯文:

秋天的氣息已經濃厚,
陰蟲在早晚鳴叫。
煙雲遮住了溪邊的樹木,
風雨滲入山城。
沙漠和草原上有著敵國的殘敵,
旌旗在遠方不斷飄揚。
百姓依然在痛苦中,
我們的黨派羞恥談論戰爭。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秋日的景象,通過自然景物和戰爭的隱喻,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困境和戰亂的憂慮之情。

第一句描述了秋天氣息濃厚的景象,暗示著一種即將到來的變化和動蕩。第二句中的陰蟲朝暮鳴叫,反映了人們內心的不安和憂慮。

接下來的兩句通過煙雲遮住溪邊的樹木、風雨滲入山城的描寫,以自然景物的變化來象征社會動蕩和戰亂的到來。這種景象給人一種壓抑和不安的感覺。

後兩句中的沙磧有遺虜、旌旗多遠行,暗示著敵國的殘敵仍在邊境活動,戰爭的陰影依然存在。生民苦未息,吾黨恥論兵這兩句表達了作者對百姓苦難和戰爭的憂慮,同時也表明了作者對於自己的黨派不願談論戰爭的羞愧之情。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秋日景象以及運用戰爭隱喻,傳遞出作者對於社會動蕩和戰爭的擔憂和不滿。同時,詩中也蘊含著對於和平、人民幸福的向往和呼籲。這是一首既反映了當時社會現實,又蘊含著人道主義關懷的詩作。

* 此內容來自古詩詞愛好者,僅供參考

《秋日感事示介甫》曾鞏 拚音讀音參考

qiū rì gǎn shì shì jiè fǔ
秋日感事示介甫

qiū rì qì yǐ shèng, yīn chóng zhāo mù shēng.
秋日氣已盛,陰蟲朝暮聲。
yān yún duàn xī shù, fēng yǔ rù shān chéng.
煙雲斷溪樹,風雨入山城。
shā qì yǒu yí lǔ, jīng qí duō yuǎn xíng.
沙磧有遺虜,旌旗多遠行。
shēng mín kǔ wèi xī, wú dǎng chǐ lùn bīng.
生民苦未息,吾黨恥論兵。

網友評論


* 《秋日感事示介甫》秋日感事示介甫曾鞏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秋日感事示介甫》 曾鞏宋代曾鞏秋日氣已盛,陰蟲朝暮聲。煙雲斷溪樹,風雨入山城。沙磧有遺虜,旌旗多遠行。生民苦未息,吾黨恥論兵。分類:作者簡介(曾鞏)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秋日感事示介甫》秋日感事示介甫曾鞏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秋日感事示介甫》秋日感事示介甫曾鞏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秋日感事示介甫》秋日感事示介甫曾鞏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秋日感事示介甫》秋日感事示介甫曾鞏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秋日感事示介甫》秋日感事示介甫曾鞏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896b39902524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