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 蘇軾

宋代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承记承解衣欲睡,天寺天夜月色入戶,夜游游记游记夜游原文意欣然起行。承天承天
念無與為樂者,寺夜苏轼赏析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翻译
懷民亦未寢,和诗相與步於中庭。记承记承
庭下如積水空明,天寺天夜水中藻荇交橫,夜游游记游记夜游原文意蓋竹柏影也。承天承天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寺夜苏轼赏析
分類: 初中文言文紀遊寫景感歎人生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頭像

蘇軾(1037-1101),翻译北宋文學家、和诗書畫家、记承记承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翻譯及注釋

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於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於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裏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隻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注釋
選自<<東坡誌林>>。此文寫於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市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當者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係著的腰帶解開。
欲:想要,準備。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戶:堂屋的門;單扇的門。
起:起身。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出行。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念,想到。 無與為樂者,沒有可以共同交談(遊樂或賞月)的人。者:……的人。
遂:於是,就。
至:到。
尋:尋找。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寢:睡,臥。
相與步於中庭:(我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於:在。中庭,庭院裏。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長在水中的綠色植物。藻,藻類植物。荇,荇菜。這裏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橫(héng):交錯縱橫。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相當於‘大概’,這裏解釋為‘原來是’。
也:句末語氣詞,表判斷。(蓋……也:原來是。)
為:動詞。做。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隻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但,隻(是)僅僅。
閑人:閑散的人。這裏是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裏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首先“閑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賞美景的人。其次“閑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悶心境。
耳:語氣詞,“罷了”。

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文言現象

一詞多義
與:相與步於中庭。(跟,向。介詞)
念無與為樂者。(和,連詞。)
遂:遂至承天寺。(於是)
遂迷,不複得路(終於)《桃花源記》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極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尋:尋張懷民。(尋找)
未果,尋病終。(不久)《桃花源記》
空:庭下如積水空明。(空曠澄澈)
空穀傳響。(空蕩蕩的)《三峽》

古今異義
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古義:隻是,隻不過;
今義:但是,表轉折關係的連詞
耳(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古義:助詞,表示限製語氣,相當於“ 而已”“罷了”;
今義:名詞,耳朵。
閑人(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古義: 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留連於光景之人;
今義 與事無關的人
戶(月色入戶):古義:窗(門戶)戶;
今義:住戶、人家
念(念無與為樂者):古義:考慮,想到;
今義:紀念,思念 ,讀
蓋(蓋竹柏影也):古義:原來是,表推測原因;
今義:器物上有遮蓋作用的東西。
中庭(相與步於中庭):古義:院子裏;
今義:庭子中間。

詞類活用
相與步於中庭:名詞作動詞,散步。
懷民亦未寢:名詞作動詞,睡;臥。

特殊句式
倒裝句
相與步於中庭:(我們)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賓短語後置,應為“相與於中庭步”)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隻不過缺少像我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定語後置,應為“但少如吾兩人者閑人耳”)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省略主語)
判斷句
蓋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樹的影子吧?(起判斷作用)
主旨句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表達出作者孤寂淒涼,無所歸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誌的抑鬱,以及他豁達的人生觀。

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思想感情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隻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裏麵有多少貶低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 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低中雖感慨幽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對月光的愛慕 抒發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對自然生活的向往與欣賞,和用與“閑人”相對的“忙人”(朝廷官員小人)的鄙夷與諷刺。

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寫作背景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是選自《東坡誌林》卷一。蘇軾的著名詞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定風波》等。蘇軾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製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後臨朝,被複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製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曆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禦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前三句)記敘:首句點明夜遊的時間,為美好的月色而心動,遂起夜遊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寫:運用比喻的手法描繪庭院皎潔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議論:兩個反問句引人深思。作者抒發麵對月光產生的感觸,表達了作者安適的心情。

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賞析

整體賞析
  這裏的“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遊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於是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是那麽的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這“美”來自語言的“純”。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雖然沒有奇景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麽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遊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字,何其洗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蔓,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了藻荇姿態,仿佛觸手可及。接著,作者筆鋒陡轉,連發二問,既親切自然,富於韻律,又拓展時空,發人思緒。《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
  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作,有一段話很精辟: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裏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
  這段話,可與他的另一段話相補充:“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雲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鬱而見於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這“美”來自結尾的“精”。從文章結構看,結句屬“合”,就此打住。從語意上看,它包蘊豐富。“閑人”一詞,表麵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卻是隻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的,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隻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來欣賞它。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鬱鬱不得誌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嚐願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隻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總之,遊記以真情實感為依托,信筆寫來,起於當起,止於當止,猶如行雲流水,於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分層賞析
  全文分三層。
  第一層敘事:交待了時間,地點和夜遊原因。
  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使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裏,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於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尋友夜遊)
  第二層寫景:描繪庭中月光的澄清。
  作者惜墨如金,隻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遊蕩,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淨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層:惋惜無人賞月
  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隻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麵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細化賞析
  “月色入戶”:寒夜寂寥,“解衣欲睡”,這當兒,月光悄悄地進了門。“入戶”二字,把月光擬人化。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孤獨寂寞,主動來與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應;寫出他睡意頓消,披衣而起,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個被朝廷所貶謫的“罪人”,我們可以想見他這時交遊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隻有月光毫無勢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裏,依然來拜訪他。四字寫出了作者的喜悅和興奮。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作者與張懷民同是被貶之人,於是作者便想到了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作者與張懷民心有靈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是感慨世人忙於名利而辜負了良辰美景,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將澄澈的月光比成積水,用交錯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虛實相生,相映成趣,化無形為有形。“積水空明”寫出了月光的皎潔,空靈,“藻荇交橫”寫出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前者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後者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中愈見其靜,一正寫,一側寫,從而創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無塵俗的襟懷。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寫作技巧
  1.比喻傳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正麵/側麵描寫相結合: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間的感受: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4.虛實(動、靜)結合:把竹柏(實、靜)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虛、動)。

文章寫作特點
  1.信筆疏意,隨物賦形。
  2.描寫月色,如詩如畫。
  3.語言凝練含蓄,饒有餘味。

作者心境
  雖然自己有欣賞美景的樂趣,但是並不得意。將自己寄情於山水之間,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體現二人友情的句子: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唯張懷民可與同樂);懷民亦未寢(兩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與步於中庭(兩人親密無間);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兩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誌趣也相同,是真正誌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橫”說明了當時月色之濃、清、亮。
  閑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有名無實,所以自稱“閑人”。
  寫月突出其明,寫境突出其靜,寫影突出其形,寫人突出其閑,寫情突出其空。

《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蘇軾 拚音讀音參考

jì chéng tiān sì yè yóu jì chéng tiān yè yóu
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

yuán fēng liù nián shí yuè shí èr rì yè, jiě yī yù shuì, yuè sè rù hù, xīn rán qǐ xíng.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niàn wú yǔ wéi lè zhě, suì zhì chéng tiān sì xún zhāng huái mín.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huái mín yì wèi qǐn, xiāng yǔ bù yú zhōng tíng.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tíng xià rú jī shuǐ kōng míng, shuǐ zhōng zǎo xìng jiāo héng, gài zhú bǎi yǐng yě.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hé yè wú yuè? hé chǔ wú zhú bǎi? dàn shǎo xián rén rú wú liǎng rén zhě ěr.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網友評論

* 《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蘇軾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 蘇軾宋代蘇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蘇軾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蘇軾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蘇軾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蘇軾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夜遊蘇軾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85c39955873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