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賞忠厚之至論》 蘇軾

宋代   蘇軾 堯、刑赏舜、忠厚之至至论禹、论刑湯、赏忠苏轼赏析文、厚之和诗武、原文意成、翻译康之際,刑赏何其愛民之深,忠厚之至至论憂民之切,论刑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赏忠苏轼赏析
有一善,厚之和诗從而賞之,原文意又從而詠歌嗟歎之,翻译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刑赏
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
故其籲俞之聲,歡忻慘戚,見於虞、夏、商、周之書。
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
《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
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嶽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
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嶽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
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嗚呼,盡之矣。
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
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於忍人。
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
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
賞之以爵祿,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也。
刑之以刀鋸,是刑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也。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
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
故曰:忠厚之至也。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
君子如怒,亂庶遄沮。
”夫君子之已亂,豈有異術哉?時其喜怒,而無失乎仁而已矣。
《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
因其褒貶之義,以製賞罰,亦忠厚之至也。
分類: 古文觀止策論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頭像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刑賞忠厚之至論翻譯及注釋

翻譯
  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時候,他們是多麽地深愛著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擔憂,而且用君子長者的態度來對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獎賞他之餘,又用歌曲讚美他,為他有一個好開始而高興,並勉勵他堅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處罰他之餘,又哀憐同情他,希望他拋棄錯誤而開始新生。歡喜和憂傷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聲音,見於虞、夏、商、周的曆史書籍裏。成王、康王死後,穆王繼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開始衰落。然而穆王還是吩咐大臣呂侯,告誡他使用“祥刑”。他說的話憂愁卻不悲傷,威嚴卻不憤怒,慈愛而能決斷,有哀憐無罪者的好心腸。因此,孔子把這篇《呂刑》選進《尚書》裏。
  古書上說,“獎賞時如有可疑者應該照樣留在應賞之列,為的是推廣恩澤;處罰時遇有可疑者則從應罰之列除去,”為的是謹慎地使用刑法。堯當政時,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處死一個人,皋陶三次說當殺,堯帝卻一連三次說應當寬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執法堅決,而讚美帝堯用刑寬大。四嶽建議:“鯀可以任用。”堯說“不可!鯀違抗命令,毀謗同族。”過後,他還是說“試用一下吧。”為什麽堯不聽從皋陶處死犯人的主張,卻聽從四嶽任用鯀的建議呢?那麽聖人的心意,從這裏可以看出來了。
  《尚書》說:“罪行輕重有可疑時,寧可從輕處置;功勞大小有疑處,寧可從重獎賞。與其錯殺無辜的人,寧可犯執法失誤的過失。”唉!這句話完全表現出忠厚之意。可以賞也可以不賞時,賞就過於仁慈了;可以罰也可以不罰時,罰就超出義法了。過於仁慈,還不失為一個君子;超出義法,就流為殘忍了。所以,仁慈可以超過,義法是不可超過的。古人獎賞不用爵位和俸祿,刑罰不用刀鋸。用爵位、俸祿行賞,隻對能得到爵位、俸祿的人起作用,不能影響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祿的人。用刀鋸作刑具,隻對受這種刑的人起作用,對不受這種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賞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祿來獎賞;也知道天下的罪惡是罰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鋸來製裁。所以當賞罰有疑問時,就以仁愛之心對待。用君子長者的寬厚仁慈對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繼回到君子長者的忠厚仁愛之道上來,所以說這就是賞罰忠厚到了極點啊!
  《詩經》說:“君子如果高興納諫,禍亂就會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讒言,禍亂也會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禍亂,難道有異術嗎?他不過是適時地控製自己的喜怒,不偏離仁慈寬大的原則罷了。《春秋》的大義是,立法貴嚴,責人貴寬。根據它的褒貶原則來製定賞罰製度,這也是忠厚之至啊!

注釋
⑴籲俞:籲,疑怪聲;俞,應詞也。
⑵歡休:和善也。
⑶慘戚:悲哀也。
⑷呂侯:人名,一作甫侯,周穆王之臣,為司寇。周穆王用其言論作刑法。
⑸祥刑:刑而謂之祥者,即刑期無刑之意,故其祥莫大焉。
⑹賞疑從與:言與賞而疑,則寧可與之。
⑺罰疑從去:言當罰而疑,則寧可去之。
⑻士:獄官也。
⑼四嶽:唐堯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諸侯。一說為一人名。
⑽鯀:傳說大禹之父,四凶之一。
⑾方命:逆名也。
⑿圯族:猶言敗類也。
⒀忍人:謂性情狠戾之人也。
⒁祉:猶喜也。
⒂遄:速也。
⒃沮:止也。

刑賞忠厚之至論題解

背後的故事
  《刑賞忠厚之至論》是蘇軾二十一歲考進士的試卷文字。宋人曾作為逸話流傳,說歐陽修主持嘉祐二年的禮部考試,請詩人梅聖俞閱卷,梅閱此文後以為有“孟軻之風”,薦於歐陽修。此時歐陽修門下士曾鞏也在同試,他倆認為此文優異,可能是曾鞏作的,歐陽修為了避嫌不敢定為第一,遂降為第二。但是文中所舉堯與皋陶的對刑法的互相製約的例證,不知其出處,待蘇軾拜見問他,蘇軾笑道:想當然耳。竟是他捏造出來哄騙試官的,歐,梅因其才高,也不介意。實際所引事例出於《禮記·文王世子》。是周公的事例。蘇軾臨考時誤記為堯的事了。好事者因不知出處,遂加以增飾,造作出這段佳話來。但從這佳話中也反映出古代應試文字的情況。對於這類文字不應過於執著,認為真的表達了作者的見解,其實不過是為了被取中而故作姿態。在這篇和下麵幾篇所選的蘇軾的幾篇論文,就都是蘇軾為應試而擬作的文字。蘇軾在其《答李之儀書》中曾說自己年輕時“讀書作文,專為應舉而已”,又因應舉製策課,就寫了些“妄論厲害,攙說得失”的文章,“此正製科人習氣”。這局客氣話,雖含有遁詞成分,但也道出其中幾分真情。所以讀這些文字的時候,應予考慮。

題目出處
  本篇題目出自《尚書·大禹謨》偽孔安國的注文:“刑疑付輕,賞疑從眾,忠厚之至。”為了扣題,其立論不過是儒家的施仁政,行王道,推崇堯舜周孔,屬於當時的濫調。但是作者在扣緊題目布局謀篇,引用聖經賢傳與論據緊密結合等方麵的技巧是很高的。文筆酣暢,說理透辟。用這些手段來引起考官的注意,則是很成功的。

創作背景
  宋代王安石執政後,立即對取士製度進行改革,廢止了考詩賦,而改用經義,以發表政治見解的時務策作為考試的主要內容,以便選拔一些通經致用的人才,為變法服務。這種政論性文體稱為策論。策論大多要求考生就一些問題展開論述,即論證某項國家政策或對策的可行性與合理性,側重於考查考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刑賞忠厚之至論”就是宋嘉祐二年禮部進士考試策論的題目。

刑賞忠厚之至論點評

  策論是國家向知識分子尋求關於某某問題之對策的一種形式。宋嘉祐二年(1057),蘇軾參加禮部進士考試,其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這篇文章雖然是考卷,卻並非應付考試,也沒有刻意推測考官喜歡什麽,思考的問題也相當深刻。一個看起來似乎很枯燥的題目,作者卻說得有聲有色,好像早就成竹在胸,完全沒有一般試卷的戰戰兢兢揣摩諂媚討好之相,就是在平常時刻,風清月白,靈思忽至所得之文,也不過如此。如果不說是策論,讀者是想不到它隻是一紙試卷的。區區六百言,讀起來有青銅之音。

  蘇軾的這篇策論,至今令人激動的依然是它自由思想的魅力。此文曾經引發一個著名的典故,在文中,東坡寫道:“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主考官歐陽修曾就此事出處問蘇軾,蘇軾答雲:“何須出處。”這種回答很令人想到當年陳寅恪先生“不尊奉”。尤其,歐陽修時代“載道”“言必有出處”乃是風氣,蘇東坡公然杜撰了一個典故來為他的論點辯護,這是後世中國那些言必某某說的戰戰兢兢的知識分子根本無法相比的。

  (以杜撰的寓言立論,也無可厚非。但如果將杜撰托於聖人之言,當作史實來立論,就未免失之虛妄,更談不上什麽節氣。言必某某說的知識分子固然“戰戰兢兢”,但為學問者,引申大家言論者,怎麽能不“戰戰兢兢”呢?如果連真實性都無法保證,“某某說”成為文人杜撰的工具,那也太荒謬了。事實上,先有論點,再為論點找證據,甚至捏造證據一直都是我國文人為人所不齒的原因。蘇軾這種做法值不值得稱讚,實在需要謹慎。)------說的好!!!

  “刑賞忠厚之至論”這篇策論的題目隻是規定文章的內容,並不強求讚成或者否定,僅僅是要求對此問題發表高見。而且這個問題不是一般的問題,是關於國家製度的問題。孟德斯鳩曾經著有《論法的精神》,上下兩大冊。《刑賞忠厚之至論》也是論法的精神,把“法”的兩個方麵,寬容與界限,“仁可過,義不可過”說得那麽清楚,不過是區區六百字。

  年輕時就有“仁可過,義不可過”這種立場的蘇軾,成為古代中國最偉大的知識分子之一,成為知識分子的典範,對中國文明產生巨大的影響,顯然與科舉製度有關。同時,無數人才被科舉製度中良知泯滅的考官的個人專製所扼殺,也令科舉製度最終被取消。

《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 拚音讀音參考

xíng shǎng zhōng hòu zhī zhì lùn
刑賞忠厚之至論

yáo shùn yǔ tāng wén wǔ chéng kāng zhī jì, hé qí ài mín zhī shēn, yōu mín zhī qiè, ér dài tiān xià yǐ jūn zǐ zhǎng zhě zhī dào yě.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
yǒu yī shàn, cóng ér shǎng zhī, yòu cóng ér yǒng gē jiē tàn zhī, suǒ yǐ lè qí shǐ ér miǎn qí zhōng.
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歎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
yǒu yī bù shàn, cóng ér fá zhī, yòu cóng ér āi jīn chéng chuàng zhī, suǒ yǐ qì qí jiù ér kāi qí xīn.
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
gù qí xū yú zhī shēng, huān xīn cǎn qī, jiàn yú yú xià shāng zhōu zhī shū.
故其籲俞之聲,歡忻慘戚,見於虞、夏、商、周之書。
chéng kāng jì méi, mù wáng lì, ér zhōu dào shǐ shuāi, rán yóu mìng qí chén lǚ hóu, ér gào zhī yǐ xiáng xíng.
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
qí yán yōu ér bù shāng, wēi ér bù nù, cí ài ér néng duàn, cè rán yǒu āi lián wú gū zhī xīn, gù kǒng zǐ yóu yǒu qǔ yān.
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
chuán yuē:" shǎng yí cóng yǔ, suǒ yǐ guǎng ēn yě fá yí cóng qù, suǒ yǐ shèn xíng yě.
《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
dāng yáo zhī shí, gāo yáo wèi shì.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
jiāng shā rén, gāo yáo yuē" shā zhī" sān, yáo yuē" yòu zhī" sān.
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gù tiān xià wèi gāo yáo zhí fǎ zhī jiān, ér lè yáo yòng xíng zhī kuān.
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sì yuè yuē" gǔn kě yòng", yáo yuē" bù kě, gǔn fāng mìng pǐ zú", jì ér yuē" shì zhī".
四嶽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
hé yáo zhī bù tīng gāo yáo zhī shā rén, ér cóng sì yuè zhī yòng gǔn yě? rán zé shèng rén zhī yì, gài yì kě jiàn yǐ.
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嶽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shū yuē:" zuì yí wéi qīng, gōng yí wéi zhòng.
《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
yǔ qí shā bù gū, níng shī bù jīng.
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 wū hū, jǐn zhī yǐ.
”嗚呼,盡之矣。
kě yǐ shǎng, kě yǐ wú shǎng, shǎng zhī guò hū rén kě yǐ fá, kě yǐ wú fá, fá zhī guò hū yì.
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
guò hū rén, bù shī wéi jūn zǐ guò hū yì, zé liú ér rù yú rěn rén.
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於忍人。
gù rén kě guò yě, yì bù kě guò yě.
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
gǔ zhě shǎng bù yǐ jué lù, xíng bù yǐ dāo jù.
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
shǎng zhī yǐ jué lù, shì shǎng zhī dào héng yú jué lù zhī suǒ jiā, ér bù xíng yú jué lù zhī suǒ bù jiā yě.
賞之以爵祿,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也。
xíng zhī yǐ dāo jù, shì xíng zhī wēi shī yú dāo jù zhī suǒ jí, ér bù shī yú dāo jù zhī suǒ bù jí yě.
刑之以刀鋸,是刑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也。
xiān wáng zhī tiān xià zhī shàn bù shèng shǎng, ér jué lù bù zú yǐ quàn yě zhī tiān xià zhī è bù shèng xíng, ér dāo jù bù zú yǐ cái yě.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
shì gù yí zé jǔ ér guī zhī yú rén, yǐ jūn zǐ zhǎng zhě zhī dào dài tiān xià, shǐ tiān xià xiāng shuài ér guī yú jūn zǐ zhǎng zhě zhī dào.
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
gù yuē: zhōng hòu zhī zhì yě.
故曰:忠厚之至也。
shī yuē:" jūn zǐ rú zhǐ, luàn shù chuán yǐ.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
jūn zǐ rú nù, luàn shù chuán jǔ.
君子如怒,亂庶遄沮。
" fū jūn zǐ zhī yǐ luàn, qǐ yǒu yì shù zāi? shí qí xǐ nù, ér wú shī hū rén ér yǐ yǐ.
”夫君子之已亂,豈有異術哉?時其喜怒,而無失乎仁而已矣。
chūn qiū zhī yì, lì fǎ guì yán, ér zé rén guì kuān.
《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
yīn qí bāo biǎn zhī yì, yǐ zhì shǎng fá, yì zhōng hòu zhī zhì yě.
因其褒貶之義,以製賞罰,亦忠厚之至也。

網友評論

* 《刑賞忠厚之至論》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刑賞忠厚之至論》 蘇軾宋代蘇軾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歎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刑賞忠厚之至論》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刑賞忠厚之至論》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刑賞忠厚之至論》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刑賞忠厚之至論》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刑賞忠厚之至論》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848b39879364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