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憶舍弟》 杜甫

唐代   杜甫 戍鼓斷人行,月夜忆舍夜忆原文意秋邊一雁聲。弟月杜甫
露從今夜白,舍弟赏析月是翻译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和诗無家問死生。月夜忆舍夜忆原文意
寄書長不避,弟月杜甫況乃未休兵。舍弟赏析
分類: 邊塞秋天思鄉唐詩三百首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頭像

杜甫(712-770),翻译字子美,和诗自號少陵野老,月夜忆舍夜忆原文意世稱“杜工部”、弟月杜甫“杜少陵”等,舍弟赏析漢族,翻译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和诗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注解】:
1、戌鼓:戌樓上的更鼓。
2、邊秋:一作“秋邊”,秋天的邊境。
3、長:一直,老是。

【韻譯】:
戌樓響過更鼓,路上斷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邊境,傳來孤雁悲切的鳴聲。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遠方兄弟,
望月懷思,覺得故鄉月兒更圓更明。
可憐有兄弟,卻各自東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無,是死是生我何處去打聽?
平時寄去書信,常常總是無法到達,
更何況烽火連天,叛亂還沒有治平。

【評析】:
??詩作於乾元二年(759),這時安史之亂尚未治平,作教師於戰亂中,顛沛流
離,曆盡國難家憂,心中滿腔悲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縈懷家國之情。全
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結構嚴密,環環相扣,句句轉承,一氣嗬成。“露從今夜
白,月是故鄉明”句,可見造句,的神奇矯健。
--引自"超純齋詩詞"bookbest.163.net 翻譯、評析:劉建勳

【簡析】:
在思鄉人的眼裏,故鄉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們因離亂也久已沒有得到他們的音訊,連想要寫卦信去都沒辦法,懷念之情一層一層遞進。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範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淒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麽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工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隻是將詞序這麽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實乃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麽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嗬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嚐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淒楚哀感,沉鬱頓挫。
(張明非) 
---------------------------------------------
【鶴注】詩雲“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當是乾元二年秦州作。是年九月,史思明陷東京及齊、汝、鄭、滑四州,宜戍鼓之未休。二弟,一在許,一在齊,皆在河南,故憶之。

  戍鼓斷人行①,邊秋一雁聲②。露從今夜白③,月是故鄉明④。有弟皆分散⑤,無家問死生⑥。寄書長不達⑦,況乃未休兵⑧。

  (上四月夜之景,下四憶弟之情。故鄉句,對月思家,乃上下關紐。《杜臆》:聞雁聲而思弟,乃感物傷心。今夜白,又逢白露節候也。故鄉明,猶是故鄉月色也。公攜家至秦,而雲無家者,弟兄離散,東都無家也。【周注】傷心折腸之語,令人讀不能終篇。)
①庾信詩:“戍樓鳴夕鼓。”劉孝綽詩:“隔山聞戍鼓。”《漢書》:赤眉燒長安宮室,城中無人行。②張正見詩:“對月想邊秋。”又:“終無一雁帶書飛。”③《月令》:“仲秋之月白露降。”薛道衡詩:“今夜寒車出。”④蘇武詩:“故鄉夢中近。”⑤《左傳》:“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餬其口於四方。”陶潛詩:“分散逐風轉。”⑥《詩》:“樂子之無家。”又:“死生契闊。”⑦魏文帝詩:“寄書浮雲往不還。”陸機詩:“音書長不達。”⑧《史記》:莫如按甲休兵。王彥輔曰:子美善用故事及常語,多顛倒用之,語峻而體健,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之類是也。
-----------仇兆鼇 《杜詩詳注》-----------

《月夜憶舍弟》杜甫 拚音讀音參考

yuè yè yì shè dì
月夜憶舍弟

shù gǔ duàn rén xíng, qiū biān yī yàn shēng.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lù cóng jīn yè bái, yuè shì gù xiāng míng.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yǒu dì jiē fēn sǎn, wú jiā wèn sǐ shēng.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jì shū zhǎng bù bì, kuàng nǎi wèi xiū bīng.
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網友評論

《月夜憶舍弟》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律。此詩首聯和頷聯寫景,烘托出戰爭的氛圍。頸聯和尾聯在此基礎上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訊,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在入秋以後的白露時節,在戌樓上的鼓聲和失群孤雁的哀鳴聲的映襯之下,這種思念之情越發顯得深沉和濃烈。全詩托物詠懷,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語言精工,格調沉鬱哀傷,真摯感人。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月夜憶舍弟》月夜憶舍弟杜甫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月夜憶舍弟》 杜甫唐代杜甫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分類:邊塞秋天思鄉唐詩三百首作者簡介(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月夜憶舍弟》月夜憶舍弟杜甫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月夜憶舍弟》月夜憶舍弟杜甫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月夜憶舍弟》月夜憶舍弟杜甫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月夜憶舍弟》月夜憶舍弟杜甫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月夜憶舍弟》月夜憶舍弟杜甫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831a39915143856.html

诗词类别

《月夜憶舍弟》月夜憶舍弟杜甫原文的诗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