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一首別子固》 王安石

宋代   王安石 江之南有賢人焉,同学字子固,首别石原诗意非今所謂賢人者,固同予慕而友之。学首析和
淮之南有賢人焉,别固字正之,王安文翻非今所謂賢人者,译赏予慕而友之。同学
二賢人者,首别石原诗意足未嚐相過也,固同口未嚐相語也,学首析和辭幣未嚐相接也。别固
其師若友,王安文翻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译赏其不相似者,同学何其少也!曰:學聖人而已矣。
”學聖人,則其師若友,必學聖人者。
聖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
予在淮南,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還江南,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為然。
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後已。
正之蓋亦常雲爾。
夫安驅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於其堂,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願從事於左右焉爾。
輔而進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係,會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雲。
分類: 古文觀止贈別友情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頭像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同學一首別子固翻譯及注釋

翻譯一
  江南有一位賢人,字子固,他不是現在一般人所說的那種賢人,我敬慕他,並和他交朋友。淮南有一位賢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現在一般人所說的那種賢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這兩位賢人,不曾互相往來,不曾互相交談,也沒有互相贈送過禮品。他們的老師和朋友,難道都是相同的嗎?我注意考察他們的言行,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竟是多麽少呀!應該說,這是他們學習聖人的結果。學習聖人,那麽他們的老師和朋友,也必定是學習聖人的人。聖人的言行難道會有兩樣的嗎?他們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懷疑我的話。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話。於是我知道被人們認為是賢人的人,他們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
  子固寫了一篇《懷友》贈給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幫助,以便達到中庸的標準才肯罷休。正之也經常這樣說過。駕著車子穩步前進,輾過中庸的門庭而進入內室,除了這兩位賢人還能有誰呢?我過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達到中庸的境地,但也願意跟在他們左右奔走。在他們的幫助下前進,大概能夠達到目的。
  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職守,由於個人私事的牽掛,我們之間不能經常相聚,作《同學一首別子固》,用來互相告誡,並且互相慰勉。

翻譯二
  長江之南有一位賢人,字子固(曾鞏字子固),他不是當今世俗所稱道的賢人,我敬慕他,和他交為朋友。淮河之南有一位賢人,字正之(孫侔字正之),他不是當今世俗所稱道的賢人,我敬慕他,和他交為朋友。二位賢人,從未互相交往過,從未互相交談過,從未互相贈過錢物,他們的老師和朋友難道都是相同的嗎?我考察他們的言語行為,不相似的地方是何等少啊!我說,這恐怕是他們都向聖人學習的結果吧!他們學習聖人,那麽他們的老師、朋友也一定是向聖人學習的了。聖人的言語行為難道會有兩種樣子嗎?所以,他們二人的相似也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河之南,向正之談及子固,正之不懷疑我說的話;回到長江之南,向子固談及正之,子固也認為我說的話確實。因此,我又知道了所謂的聖賢之人,既很相似又相互信任,從不猜疑。
  子固做了一首《懷友》詩送給我。意思大概是希望我們能相互勉勵,一直到達中庸的境界才罷休。正之也曾經說過類似的話。駕著車子安穩行進,通過中庸的門庭而到達內室,除這二位賢人還會有誰呢?我過去不敢肯定自己一定會達到這種境界,不過也願意跟在他們的左右努力去做,通過他們的幫助使我進入這種境界應該是可能的。
  唉!官有自己的職守,私下又有別的事牽累,我們的聚會不可能是經常的,因此,我作了一篇《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互警策,並相互勸勉。

翻譯三
  長江的南麵有一位賢人,表字子固,不是現在所說的一般賢人,我敬仰他,和他交友。淮河的南麵有一位賢人,表字正之,也不是現在所說的一般賢人,我也敬仰他,和他交友。
  這兩位賢人,腳不曾相互來住,嘴也不曾相互講話,書信和禮物也不曾接受過。他們的老師或朋友,難道完全相同嗎?我考察他們的言論和行為,那些不相似的地方多麽少啊!說:學習聖人罷了。學習聖人,那麽他們的老師或朋友,必定是學習聖人的。聖人的言論和行為,難道會有兩樣嗎?他們的相似也是恰好的。
  我在淮南,向正之稱道子固,正之對我不懷疑。我回到江南,向子固稱道正之,子固也以為對的。我又知道所說的賢人,既是相似的又是互相信任和深信不疑的。子固作《懷友》一首詩贈送我,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希望互相幫助,拉著我以至於到達中庸的境界罷了。正之大概也曾經這樣講過。
  安穩地前進,慢慢地行走,車輪碾過中庸之道的庭上,就進入他的家,舍棄這兩位賢人還有誰呢?我過去不敢自信必定能達到的,今天也願意在你們左右幹,幫助我進家恐怕就可以了。
  唉!官員有職守,私家有牽扯,我們會合不能夠經常啊!因此寫作《同學》一首向子固告別,來互相警誡,並且互相安慰。

注釋
①慕而友:慕:仰慕。友:與之交朋友,動詞。
②相過:拜訪,交往。
③辭:這裏指書信往來。幣:帛,絲織品,這裏指禮品。
④考:考察。
⑤適然:理所當然的事情。
⑥大略:大體上。扳:同“攀”,援引。
⑦安驅:穩穩當當地駕車。
⑧輔:車輪碾過。
⑨造於:到達。
⑩昔:昔日。

同學一首別子固賞析

●全文層次
  全文可分三層。第一層,自發端至“其相似也適然”。內容是介紹作者兩位友人的共同特征:“非今所謂賢人者”,“學聖人而己”。盡管他們素不相識,所師所友也不同,然而,他們的言行極其相似。這就表明,他們“學聖人”達到了登堂入室的境界。第二層,自“予在淮南”到“輔而進之,其可也。”同是“學聖人”,“既相似,又相信不疑”,而作者也是有誌於“學聖人”的,他們共同努力,“輔而進之”。第三層,至結尾。聲明作文的緣故。由於“會合不可以常”,難得經常聚首交流,所以,作文“相警”亦“相慰”。“相警”足見其重道,“相慰”足見其重情。《同學一首別子固》的表現形式,頗具特色。文章題曰“別子固”,但是,一開始便以曾鞏和孫侔相提並論,稱讚他們是“學聖人”而有成的“賢人”,而且是“非今所謂賢人者”。作者寫正之即是寫子固,交互輝映。

●構思特點
  這篇文章在構思上有一個顯著特點,即不單從曾鞏與自己的關係著筆,而是引出一位各方麵情況與曾鞏神合的孫正之作為映襯,分別從作者自己與曾、孫兩人的關係著筆,形成平行的雙線結構。這樣來體現“同學”的主題,是比較新穎獨特的。

  文章一上來就分別介紹“江之南”、“淮之南”的兩位賢人曾子固和孫正之。強調他們都不是當今世俗所說的那種賢人,暗示下文的同學於聖人;同時又分別點明“予慕而友之”,將自己和曾、孫兩人分別掛上了鉤,暗示了三人趣尚的一致,為下文兩人之相似、師友之相同張本。作者在《送孫正之序》表示:“予官於揚,得友日孫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為古文。”這正是他們三人誌趣契合的基礎。

  接著,作者又轉而強調,這兩位自己所仰慕的朋友和賢人,他們之間卻從來未曾相互拜訪、交談,或互致書信禮物。三個排句,蟬聯而下,把雙方未曾識麵的意思強調得非常突出。既然如此,“其師若(與)友,豈盡同哉?”這一問自在情理之中。下麵又一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這就有些超越常理了。既未謀麵,師友又不盡同,何以兩人竟如此相似?這就不能不推出下麵的結論:“學聖人而已矣。”為了使這一論斷更確切不移.作者又進而論證:既然同學於聖人,那麽他們的師友,也一定是學聖人的;聖人的言行都是相同的,同學於聖人的人,各方麵都很相似,就是很自然的了。這一層,一步一轉,從未曾相識說到師友的不同,再轉出兩人的相似,最後揭出同學聖人的正意。純用抽象的邏輯推理,絲毫不涉及兩人的具體行事,但他們“同學”於聖人這一點卻被論證得很有說服力。正是在這裏,作者揭示出“同學”的深刻涵義。真正意義上的“同學”在於同道,在於同學於聖人,而不在形跡上曾否相過、相語、相接。這也正是作者一開頭所說的他們與“今所謂賢人者”有區別的具體涵義。既然如此,仰慕而分別與之相交的作者自己,其為“同學”也自在不言中了。

  文章的第二段,從“相似”進一步引出了“相信”,作者分別向兩人談到對方,盡管他們從未有過交接,卻都相信作者的介紹。這種“相信”,似又超乎常情。但這正表現出“同學”於聖人的賢人之間那種超越空間、不拘形跡的神交,那種高度的相互信任。而曾、孫兩人對作者的“相信”也就不言而喻。

  文章的第三段從兩位賢人的共同誌向引出作者追隨他們的願望。首先提到曾鞏贈給自己的《懷友》一文,表示要攜手共進,至乎“中庸”,然後捎帶一筆,正之蓋亦常雲爾”,照應上文“相似”之論。並進而指出,能達中庸之境的,除了他們再沒有別人。這正是“同學於聖人”的表現。曾鞏先在《懷友》(見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四所載)中,訴說自己少而學,不得師友,望聖人之中庸而未能至。“嚐欲得行古法度士與之居遊,孜孜焉考予之失而切劇(磨)之。皇皇四海,求若人而不獲。自得介卿。然後始有周旋激懇、摘予之過而接之以道者;使予幡然其勉者有中,釋然其思者有得矣,望中庸之域,其可以策而及也”。可惜彼此遠隔,會少離多,切磨之效不深。本篇這一段,正與子固殷殷求友之意相呼應,又提出孫正之正是其所渴望相交的最佳人選。至於作者自己,則謙虛地說從來不敢自期其必能到聖人中庸的境界,但願在他們的幫助下朝這個方向努力。到這裏,把三人“同學”於聖人以至乎“中庸”的意思完全表明了。

  末段以抒情之筆收束,正麵點出題中“別”字。在官為職守所拘,在私有人事牽係,彼此不能經常在一起,這真是無可奈何的事。《懷友》說:“思而不釋,已而敘之,相慰且相警也。”這裏也說:“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雲。”朋友之問,互贈文字,以為學之道相策勉,以交誼之誠相慰藉,此篇是個很好的榜樣。

●寫作手法
  此文出現了許多重複句式,如“江之南有賢人焉”、“淮之南有賢人焉”等句,作者這樣寫意在向讀者傳遞一個信息:自己所說的賢人跟世俗所說的賢人有所不同。他所說的賢人是以“學聖人”為務的,這些賢人的目標是“至乎中庸而後已”,而世俗所說的賢人僅僅是就才學而言,二者的差別一目了然。此文寫“別子固”,但多數篇幅以正之作陪,交互映發,錯落參差。此文筆情高奇,淡而彌遠,令人尋味無窮。

  此文在表現形式上的最大特色,是陪襯法的運用。文章一開始便以曾鞏和孫侔相提並論,稱讚他們是學習聖人而言行一致的“賢人”,表示自己與他們誌同道合,要互相勉勵,以達到中庸之道的境界。因此,文章題為“別子固”,卻處處以孫正之陪說,寫正之即是在寫子固,反複強調,交互映發,錯落參差,結構緊湊,而不顯得單調重複。文章淡淡寫來,卻顯得情真意篤。

  在修辭方麵,運用排比手法。如開頭幾句,以整齊的排比句寫曾、孫二賢。第二段的排比句稍有變化,文章顯得既整飭又靈活。這種寫法是為了說明賢德之士,不必同師,隻要效法聖人,便能殊途同歸,從而突出了君子同道而合的主題。

  文章從江南、淮南二賢人言行相似入手,自然引出同學聖人之意。然後緊扣“同學”二字,從共同學習聖人之道上立意。共同學習聖人,就會誌同道合,言行相似,相互信任,友誼長存。這也正式建立朋友之間牢固友誼的基礎。最後以相互攀引而共同登上聖人殿堂來互相勉勵,更顯示出作者誌向遠大,思想高尚。子固、正之二人言行相似,互相映襯,為文章增色不少。文中排比句的反複運用,長短句的交錯出現,也增強了文章的語言美。

同學一首別子固創作背景

  北宋慶曆元年(1041),王安石與曾鞏同時應禮部試。次年,王安石得中,而曾鞏落第還鄉。慶曆三年(1043)三月,王安石自揚州簽判任上還臨川,至舅家。隨後,他又前往南豐見了曾鞏,此文大約作於此時。

《同學一首別子固》王安石 拚音讀音參考

tóng xué yī shǒu bié zǐ gù
同學一首別子固

jiāng zhī nán yǒu xián rén yān, zì zi gù, fēi jīn suǒ wèi xián rén zhě, yǔ mù ér yǒu zhī.
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
huái zhī nán yǒu xián rén yān, zì zhèng zhī, fēi jīn suǒ wèi xián rén zhě, yǔ mù ér yǒu zhī.
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
èr xián rén zhě, zú wèi cháng xiāng guò yě, kǒu wèi cháng xiāng yǔ yě, cí bì wèi cháng xiāng jiē yě.
二賢人者,足未嚐相過也,口未嚐相語也,辭幣未嚐相接也。
qí shī ruò yǒu, qǐ jǐn tóng zāi? yǔ kǎo qí yán xíng, qí bù xiāng sì zhě, hé qí shǎo yě! yuē: xué shèng rén ér yǐ yǐ.
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聖人而已矣。
" xué shèng rén, zé qí shī ruò yǒu, bì xué shèng rén zhě.
”學聖人,則其師若友,必學聖人者。
shèng rén zhī yán xíng, qǐ yǒu èr zāi? qí xiāng sì yě shì rán.
聖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
yǔ zài huái nán, wèi zhèng zhī dào zǐ gù, zhèng zhī bù yǔ yí yě.
予在淮南,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hái jiāng nán, wèi zi gù dào zhèng zhī, zi gù yì yǐ wéi rán.
還江南,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為然。
yǔ yòu zhī suǒ wèi xián rén zhě, jì xiāng sì, yòu xiāng xìn bù yí yě.
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zi gù zuò huái yǒu yī shǒu yí yǔ, qí dà lüè yù xiāng bān yǐ zhì hū zhōng yōng ér hòu yǐ.
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後已。
zhèng zhī gài yì cháng yún ěr.
正之蓋亦常雲爾。
fū ān qū xú xíng, lìn zhōng yōng zhī tíng, ér zào yú qí táng, shě èr xián rén zhě ér shuí zāi? yǔ xī fēi gǎn zì bì qí yǒu zhì yě, yì yuàn cóng shì yú zuǒ yòu yān ěr.
夫安驅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於其堂,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願從事於左右焉爾。
fǔ ér jìn zhī, qí kě yě.
輔而進之,其可也。
yī! guān yǒu shǒu, sī yǒu xì, huì hé bù kě yǐ cháng yě, zuò tóng xué yī shǒu bié zǐ gù yǐ xiāng jǐng, qiě xiāng wèi yún.
噫!官有守,私有係,會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雲。

網友評論

* 《同學一首別子固》同學一首別子固王安石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同學一首別子固》 王安石宋代王安石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賢人者,足未嚐相過也,口未嚐相語也,辭幣未嚐相接也。其師若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同學一首別子固》同學一首別子固王安石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同學一首別子固》同學一首別子固王安石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同學一首別子固》同學一首別子固王安石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同學一首別子固》同學一首別子固王安石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同學一首別子固》同學一首別子固王安石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770f39887265134.html

诗词类别

《同學一首別子固》同學一首別子固的诗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