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江作》 袁枚

清代   袁枚 久別天台路已迷,桐江眼前尚覺白雲低。作桐
詩人用筆求逋峭,江作何不看山到浙西? 分類:

作者簡介(袁枚)

袁枚頭像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袁枚原文意散文家。翻译字子才,赏析號簡齋,和诗晚年自號倉山居士、桐江隨園主人、作桐隨園老人。江作漢族,袁枚原文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翻译乾隆四年進士,赏析曆任溧水、和诗江寧等縣知縣,桐江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桐江作》袁枚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桐江作》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久別天台路已迷,
眼前尚覺白雲低。
詩人用筆求逋峭,
何不看山到浙西?

這首詩詞是清代作家袁枚所創作的作品。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久別天台路已迷,
眼前尚覺白雲低。
詩人用筆求逋峭,
何不看山到浙西?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對久別天台之路的思念和渴望之情。詩人久違了來到天台的路,已經迷失了方向,眼前所見的白雲似乎低垂著。詩人通過筆墨來尋求高峭的山景,他希望能夠親自去浙西地區欣賞那裏的山嶽風光。

賞析:
1. 這首詩詞以詩人久別天台之路為背景,展現了他對這條路的思念之情。久別增加了詩人的情感投入,也表達了他對這條路的重要性和特殊意義。

2. "眼前尚覺白雲低"這句詩以景物描寫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感受。白雲低垂的描繪增加了一種深情和離別的憂傷感。

3. "詩人用筆求逋峭"這句表達了詩人通過詩歌來追尋高峭的山景。這裏的"用筆"指的是詩人的創作,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詩詞來描繪和再現那種壯麗的山嶽景色。

4. "何不看山到浙西"這句詩是詩人的呼喚和渴望之聲。他建議自己為什麽不親自去浙西地區看看那裏的山景,以獲得更深刻的體驗和靈感。

整體而言,這首詩詞展示了詩人對天台之路的思念和對自然山景的向往。通過詩人的感歎和呼喚,讀者也能感受到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對美的追求。

* 此內容來自古詩詞愛好者,僅供參考

《桐江作》袁枚 拚音讀音參考

tóng jiāng zuò
桐江作

jiǔ bié tiān tāi lù yǐ mí, yǎn qián shàng jué bái yún dī.
久別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覺白雲低。
shī rén yòng bǐ qiú bū qiào, hé bù kàn shān dào zhè xī?
詩人用筆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

網友評論


* 《桐江作》桐江作袁枚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桐江作》 袁枚清代袁枚久別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覺白雲低。詩人用筆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分類:作者簡介(袁枚)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桐江作》桐江作袁枚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桐江作》桐江作袁枚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桐江作》桐江作袁枚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桐江作》桐江作袁枚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桐江作》桐江作袁枚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762a39923661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