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 陶淵明

魏晉   陶淵明 晉太元中,桃花桃花陶渊武陵人捕魚為業。源记源记译赏
緣溪行,明原忘路之遠近。文翻
忽逢桃花林,析和夾岸數百步,诗意中無雜樹,桃花桃花陶渊芳草鮮美,源记源记译赏落英繽紛,明原漁人甚異之。文翻
複前行,析和欲窮其林。诗意
林盡水源,桃花桃花陶渊便得一山,源记源记译赏山有小口,明原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
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間隔 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分類: 初中文言文古文觀止生活理想

作者簡介(陶淵明)

陶淵明頭像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桃花源記翻譯及注釋

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兩岸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十分詫異。便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隻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漁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田野裏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男女的穿著打扮和外麵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村裏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詳細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裏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村子裏的人聽說來了這麽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裏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麵的人斷絕了來往。(這裏的人)問如今是什麽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他們都感歎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裏人告辭。村裏的人告訴他:“(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外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番經曆。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名叫劉子驥的人,是位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是沒有實現,他不久就病死了。後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注釋
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376-396)
武陵:郡名,現在湖南常德市一帶。
為業:把……作為職業,以……為生。為:作為。
緣:沿著,順著。
行:前行,走。
遠近:偏義複詞,僅指遠。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見。
夾岸:溪流兩岸。
雜:別的,其他的。
芳草鮮美:芳香的青草鮮嫩美麗,芳:花;鮮美:鮮豔美麗。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非常。
異之:即“以之為異”,對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異,意動用法,形作動,以······為異,對······感到驚異,認為······是奇異的。之,代詞,指見到的景象。
複:繼續。
前:名詞活用為狀語,向前。(詞類活用)
欲:想要。
窮:形容詞用做動詞,窮盡,走到······的盡頭。
林:代指桃花林。
林盡水源:林盡於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盡:消失(詞類活用)
便:於是,就。
得:發現。
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似的。
舍:舍棄,丟棄,文中指離開。
初:起初,剛開始。
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才:副詞,僅。
複:又,再。
行:行走。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然:形容開闊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
平:平坦。
曠:開闊;寬闊。
屋舍:房屋。
儼(yǎn)然:(古今異義)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形容齊整;形容莊嚴。
之:這。
屬: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
雞犬相聞:(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種作:指世代耕種勞作的人。
衣著:穿著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因為桃花源人從秦到晉一直與世隔絕)
黃發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黃發,古時認為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是長壽的象征,這指老人。垂髫,古時小孩不紮結頭發,頭發下垂,這裏指小孩子。(借代修辭)髫,小孩垂下的短發。
並:都。
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乃大驚:竟然很驚訝。乃:竟然。大:很,非常。
從來:從……地方來。
具:全都。
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要(yāo):通“邀”,邀請。(通假字)
鹹:副詞,都,全。
問訊:打聽消息。
雲:說。
先世:祖先。
率:率領。
妻子:(古今異義)古義:指妻子、兒女。“妻”“子”是兩個詞,不是現代漢語的“妻子”今義:男子的配偶。
邑人:同縣的人
絕境:(古今異義)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明顯出路的困境;進退維穀的境地。 絕:絕處。
複:再,又。
焉: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此”,從這裏。
遂:於是。
間隔:隔斷,隔絕。
今:現在。
乃(乃不知有漢的乃):竟,竟然。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是兩個詞,不同於現在漢語的“無論”(古今異義)。
為:給。
具言:詳細地說。
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
歎惋:感歎,惋惜。
餘:其餘,剩餘。
延至:邀請到。延,邀請。
至:到。
停:停留。
辭:辭別。
去:離開。
語:告訴。
不足:不值得。(古今異義)
為:介詞,向、對。
既:已經。
便扶向路:就順著舊的路(回去)。扶:沿著、順著。向:從前的、舊的。
處處誌之:處處都做了標記。誌:動詞,做標記。(詞類活用)
及:到達。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詣(yì)太守:指拜見太守。詣,到。特指到尊長那裏去。
如此:像這樣,指在桃花源的見聞。
即:立即。
遣:派遣。
尋向所誌: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尋,尋找。 向,先前。 誌(名詞),標記。(所+動詞譯為名詞)
遂:終於。
複:再。
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隱士。
也:表判斷。
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 計劃,打算。(詞類活用)
未:沒有。
果:實現。
未果:沒有實現。
尋:不久。
終:死亡。
問津:問路,這裏是探訪,訪求的意思。津:本義渡口。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環境幽靜、不受外界影響、生活安逸的地方。現用來比喻一種虛幻的超脫社會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境界。
業:職業

桃花源記文言知識

一詞多義
出:
(1)不複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尋:
(1)尋向所誌:動詞,尋找。
(2)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離開。
(2)屋舍(shè)儼然:名詞,房屋,客舍。
中:
(1)中無雜樹:“中間”。
(2)晉太元中:“年間”。
(3)其中往來種作:“裏麵”。
誌:
(1)處處誌之:名詞活用為動詞,“做標誌”。
(2)尋向所誌:誌,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
(1)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2)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3)處處誌之:語氣助詞,不譯。
(4)漁人甚異之:代詞,“這種景況”。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
(6)具答之:代詞,代指桃花源人。
為:
(1)武陵人捕魚為(wéi)業:動詞,作為。
(2)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3)此人一一為(wéi)具言所聞:讀wéi,介詞,對、向。
遂:
(1)遂與外人間隔:“於是”。
(2)遂迷:“終於”。
(3)後遂無問津者:“就”。
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為看見。
(2)得其船:得到,引申為找到。
聞:
(1)雞犬相聞:聽見。
(2)聞有此人:聽說。
向:
(1)尋向所誌:從前

多詞一義
(1)緣溪行、便扶向路:沿著,順著
(2)便要(yāo)還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請。
(3)悉如外人、鹹來問訊、皆歎惋、並怡然自樂:都
(4)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5)便扶向路、遂與外人間隔:於是,就

古今異義
窮(古義:窮盡;今義:貧窮)
從來(古義:從哪裏來;今義:向來)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不管)
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成年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水源(古義:溪水發源的地方;今義:指人們飲用的水的來源)
鮮美(古義:鮮豔美麗;今義:指食物新鮮美味)
芳(古義:花;今義:氣味芬芳)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夠)
間隔(古義:間離隔絕; 今義:空間或時間上的隔絕)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著 ;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路,探訪。文中指訪求、探求的意思。今義:唾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指沒有血緣關係的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仿佛(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土地開闊;今義:樂觀,暢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義:沿、順著;今義:攙扶,用手按著或把持著)
誌(古義:做標記;今義:誌氣,誌向)
延(古義:邀請;今義:延伸,延長)
悉(古義:全,都;今義:熟悉)
鹹(古義:全,都;今義:一種味道)
既(古義:已經;今義:關係連詞,既然)
尋(古義:隨即,不久;今義:尋找)
向(古義:以前的,舊的;今義:方向,對…)
果(古義:實現;今義:果實,結果)
要(古義:邀請;今義:表示意願)

詞類活用
盡(林盡水源):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異(漁人甚異之):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前(複前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窮(欲窮其林):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焉(不複出焉):兼詞,“於之”,即“從這裏”。
誌(處處誌之):名詞作動詞,做標記。
果(未果):名詞作動詞,實現。
語(此中人語(yu第四聲)雲):名詞作動詞,告訴
黃發(黃發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髫(黃發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通假字“要”通“邀”,邀請(不屬於150實詞範圍內)
具:通“俱”,完全、詳盡

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是“(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於是邀請他到自己家裏去,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個小洞口,〈小口裏麵〉隱隱約約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從口入。(是“〈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省略。句意:〈漁人〉就丟下船,從洞口進去。)
本文省略主語有多處,如:“(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招待漁人)。”“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村中人)皆歎惋。”翻譯時一並補出。
省賓語:
例一:問所從來(是“問之所從來”的省略。“之”代“漁人”。句意:問〈漁人〉從哪裏來。)
省介詞:
例二:林盡水源(是"林盡於水源"的省略.)9.四個“然”①豁然開朗(豁然):開闊的樣子②屋舍儼然(儼然):整齊的樣子③怡然自樂(怡然):愉快的樣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興的樣子
3)出自本文的詞語:(今義)
世外桃源:指環境幽靜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開朗: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
與世隔絕:不與人來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嚐試或購買。

桃花源記相關練習

原文回答
1.漁人是怎麽發現桃花林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風景優美)
3.漁人是如何進入桃花源的?
複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
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曲折、隱蔽、幽深)
4.漁人入山後,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
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環境優美寧靜、生活安樂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對待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風淳樸、熱
情好客)
6.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麽“皆歎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漁人是如何離開桃花源的?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暗示這個地方不存在。 增強故事曲折和傳奇色彩。

探究思考
1.課文以什麽為線索?怎樣劃分結構?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現桃林,進入桃源,出而複尋的時間順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寫漁人發現桃林的經過。(開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會理想。
第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第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2.作者為什麽開頭結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
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願望。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頭和結尾隻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單。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
作者筆下的桃花源,虛構了這樣一種理想社會: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
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願望,也是對當時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但他又帶有一定的複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隻能是一種空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課文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曆,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作者筆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現在哪裏?
①因為桃花源的景色動人美麗,給生活增添了一份快樂。
②因為人們的生活有條理,自在生活的快樂。
③人們熱情好客的純樸之美。

桃花源記賞析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裏,一切都是那麽單純,那麽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麽平和,那麽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隻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發”、“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曆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誌,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桃花源記寫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誌,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裏,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製,實行門閥製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誌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誌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幹預這種現狀,隻好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桃花源記賞析二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淨,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采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仿佛實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忘”字寫其一心捕魚,無意於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其專注於一而忘其餘的精神狀態,與“徐行不記山深淺”的妙境相似。“忽逢”與“甚異”相照應,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美,仿佛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出,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第二段先以數語描述發現仙境經過。“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及至通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進入桃源仙境之後,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曆曆在目。然後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最後寫桃源人見到漁人的情景,由“大驚”而“問所從來”,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鬱的生活氣息。第三段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誌之”,暗示其有意重來。“詣太守,說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太守遣人隨往的“不複得路”和劉子驥的規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願“外人”重來。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願。他以桃花源人為誌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於桃花源中。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於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複得路”、“規往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它所暗示於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隻可於無意中得之而不可於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在聯係。這虛渺靈奧之區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麵紗,“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它的開而複閉,漁人的得而複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消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複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汙了這塊化外的淨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裏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隻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裏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隻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隻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隻是空想,隻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係起來。采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曆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記》陶淵明 拚音讀音參考

táo huā yuán jì
桃花源記

jìn tài yuán zhōng, wǔ líng rén bǔ yú wèi yè.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yuán xī xíng, wàng lù zhī yuǎn jìn.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hū féng táo huā lín, jiā àn shù bǎi bù, zhōng wú zá shù, fāng cǎo xiān měi, luò yīng bīn fēn, yú rén shén yì zhī.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fù qián xíng, yù qióng qí lín.
複前行,欲窮其林。
lín jǐn shuǐ yuán, biàn dé yī shān, shān yǒu xiǎo kǒu, fǎng fú ruò yǒu guāng.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iàn shě chuán, cóng kǒu rù.
便舍船,從口入。
chū jí xiá, cái tōng rén.
初極狹,才通人。
fù xíng shù shí bù, huò rán kāi lǎng.
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tǔ dì píng kuàng, wū shè yǎn rán, yǒu liáng tián měi chí sāng zhú zhī shǔ.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qiān mò jiāo tōng, jī quǎn xiāng wén.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qí zhōng wǎng lái zhǒng zuò, nán nǚ yī zhuó, xī rú wài rén.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huáng fà chuí tiáo, bìng yí rán zì lè.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jiàn yú rén, nǎi dà jīng, wèn suǒ cóng lái.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jù dá zhī.
具答之。
biàn yào huán jiā, shè jiǔ shā jī zuò shí.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cūn zhōng wén yǒu cǐ rén, xián lái wèn xùn.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zì yún xiān shì bì qín shí luàn, lǜ qī zǐ yì rén lái cǐ jué jìng, bù fù chū yān, suì yǔ wài rén jiàn gé.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wèn jīn shì hé shì, nǎi bù zhī yǒu hàn, wú lùn wèi jìn.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ǐ rén yī yī wèi jù yán suǒ wén, jiē tàn wǎn.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yú rén gè fù yán zhì qí jiā, jiē chū jiǔ shí.
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tíng shù rì, cí qù.
停數日,辭去。
cǐ zhōng rén yǔ yún:" bù zú wèi wài rén dào yě.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 jiàn gé yī zuò: gé jué jì chū, dé qí chuán, biàn fú xiàng lù, chǔ chù zhì zhī.
”(間隔 一作:隔絕)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jí jùn xià, yì tài shǒu, shuō rú cǐ.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tài shǒu jí qiǎn rén suí qí wǎng, xún xiàng suǒ zhì, suì mí, bù fù dé lù.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
nán yáng liú zi jì, gāo shàng shì yě, wén zhī, xīn rán guī wǎng.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wèi guǒ, xún bìng zhōng, hòu suì wú wèn jīn zhě.
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網友評論

* 《桃花源記》桃花源記陶淵明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桃花源記》 陶淵明魏晉陶淵明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桃花源記》桃花源記陶淵明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桃花源記》桃花源記陶淵明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桃花源記》桃花源記陶淵明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桃花源記》桃花源記陶淵明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桃花源記》桃花源記陶淵明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69f39957464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