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蔡天啟》 王安石

宋代   王安石 杖藜緣塹複穿橋,寄蔡寄蔡誰與高秋共寂寥。天启天启
佇立東岡一搔首,王安文翻冷雲衰草暮迢迢。石原诗意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頭像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译赏字介甫,析和號半山,寄蔡寄蔡諡文,天启天启封荊國公。王安文翻世人又稱王荊公。石原诗意漢族,译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析和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寄蔡寄蔡思想家、天启天启文學家、王安文翻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寄蔡天啟》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寄蔡天啟》

杖藜緣塹複穿橋,
誰與高秋共寂寥。
佇立東岡一搔首,
冷雲衰草暮迢迢。

中文譯文:
手拄著藜杖,沿著塹邊再次穿過橋,
與誰共度這高遠而寂寥的秋天。
孤立在東岡上,疑慮地搔搔頭,
寒冷的雲彩,凋零的草地,夜幕漸漸降臨。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人王安石創作的作品。詩人通過描繪景物和表達內心感受,表達了對孤獨寂寥的深切體驗。

首先,詩中的杖藜、塹邊和橋等景物描繪了一個寂靜而荒涼的背景。詩人沿著塹邊,手拄著藜杖,穿過橋梁,途中似乎沒有與他人相遇,強調了孤獨的情感。

其次,詩人以高秋的景象襯托了內心的孤獨。高秋時節,大地凋零,天空中的雲彩變得寒冷,草地也漸漸衰敗。這些景象與詩人內心的寂寥相呼應,彰顯了他的孤獨感和淒涼情緒。

最後,詩中的佇立東岡一搔首表明了詩人的思索和疑慮。他獨自站在東岡上,不禁撫摸著自己的頭發,思考著什麽。這種姿態進一步加深了詩中的寂寥氛圍,也暗示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不安。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和淒涼的意境勾勒出了詩人內心的孤寂與憂愁。通過藝術的手法和景物的描繪,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與自然景物相融合,達到了抒發情感、表達思想的目的,給讀者帶來一種深深的共鳴和思考。

* 此內容來自古詩詞愛好者,僅供參考

《寄蔡天啟》王安石 拚音讀音參考

jì cài tiān qǐ
寄蔡天啟

zhàng lí yuán qiàn fù chuān qiáo, shuí yǔ gāo qiū gòng jì liáo.
杖藜緣塹複穿橋,誰與高秋共寂寥。
zhù lì dōng gāng yī sāo shǒu, lěng yún shuāi cǎo mù tiáo tiáo.
佇立東岡一搔首,冷雲衰草暮迢迢。

網友評論


* 《寄蔡天啟》寄蔡天啟王安石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寄蔡天啟》 王安石宋代王安石杖藜緣塹複穿橋,誰與高秋共寂寥。佇立東岡一搔首,冷雲衰草暮迢迢。分類:作者簡介(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寄蔡天啟》寄蔡天啟王安石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寄蔡天啟》寄蔡天啟王安石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寄蔡天啟》寄蔡天啟王安石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寄蔡天啟》寄蔡天啟王安石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寄蔡天啟》寄蔡天啟王安石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65e39991854143.html

诗词类别

《寄蔡天啟》寄蔡天啟王安石原文、的诗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