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別》 杜甫

唐代   杜甫 寂寞天寶後,别无園廬但蒿藜。家别
我裏百餘家,杜甫世亂各東西。原文意
存者無消息,翻译死者為塵泥。赏析
賤子因陣敗,和诗歸來尋舊蹊。别无
久行見空巷,家别日瘦氣慘淒,杜甫但對狐與狸,原文意豎毛怒我啼。翻译
四鄰何所有,赏析一二老寡妻。和诗
宿鳥戀本枝,别无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分類: 敘事戰爭寫景抒懷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頭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無家別翻譯及注釋

翻譯
天寶以後,農村寂寞荒涼,家園裏隻剩下蒿草蒺藜。我的鄉裏百餘戶人家,因世道亂離都各奔東西。
活著的沒有消息,死了的已化為塵土。因為鄴城兵敗,我回來尋找家鄉的舊路。
在村裏走了很久隻見空巷,日色無光,一片蕭條淒慘的景象。隻能麵對著一隻隻豎起毛來向我怒號的野鼠狐狸。
四鄰還剩些什麽人呢?隻有一兩個老寡婦。宿鳥總是留戀著本枝,我也同樣依戀故土,哪能辭鄉而去,且在此地棲宿。
正當春季,我扛起鋤頭下田,到了天晚還忙著澆田。縣吏知道我回來了,又征召我去練習軍中的騎鼓。
雖然在本州服役,家裏也沒什麽可帶。近處去,我隻有空身一人;遠處去終究也會迷失。
家鄉既已一片空蕩,遠近對我來說都是一樣。永遠傷痛我長年生病的母親,死了五年也沒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卻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終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卻無家可別,這老百姓可怎麽當?

注釋
⑴天寶後:指安史之亂以後。開篇是以追敘寫起,追溯無家的原因,引出下文。廬:即居住的房屋。但,隻有,極為概括也極為沉痛地傳達出安祿山亂後的悲慘景象:什麽都沒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⑵賤子:這位無家者的自謂。陣敗:指鄴城之敗。
⑶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創語。
⑷怒我啼:對我發怒且啼叫。寫鄉村的久已荒蕪,野獸猖獗出沒。
⑸這句以“宿鳥”自比,言人皆戀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窮棲,依舊在所不辭。
⑹這句是說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⑺攜:即離。無所攜,是說家裏沒有可以告別的人。
⑻這兩句是以能夠服役於本州而自幸。終轉迷:終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難料。
⑼齊:齊同。這兩句更進一層,是自傷語。是說家鄉已經一無所有,在本州當兵和在外縣當兵都是一樣。
⑽從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作亂到這一年正是五年。委溝溪:指母親葬在山穀裏。
⑾兩酸嘶:是說母子兩個人都飲恨。酸嘶,失聲痛哭。
⑿蒸黎:指勞動人民。蒸,眾。黎,黑。

無家別賞析

  《無家別》和“三別”中的其他兩篇一樣,敘事詩的“敘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詩中的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當兵的獨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仿佛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家可別的悲哀。

  從開頭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總寫亂後回鄉所見,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兩句插在中間,將這一大段隔成兩個小段。前一小段,以追敘發端,寫那個自稱“賤子”的軍人回鄉之後,看見自己的家鄉麵目全非,一片荒涼,於是撫今憶昔,概括地訴說了家鄉的今昔變化。“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這兩句正麵寫今,但背後已藏著昔。“天寶後”如此,那麽就會想到天寶前的情況。於是自然地引出下兩句。那時候“我裏百餘家”,應是園廬相望,雞犬相聞,當然並不寂寞:“天寶後”則遭逢世亂,居人各自東西,園廬荒廢,蒿藜(野草)叢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頭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滿目蕭條的景象,表現出主人公觸目傷懷的悲涼心情,為全詩定了基調。“世亂”二字與“天寶後”呼應,寫出了今昔變化的原因,也點明了“無家”可“別”的根源。“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兩句,緊承“世亂各東西”而來,如聞“我”的歎息之聲,強烈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悲傷情緒。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後一小段則描寫細節,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承前啟後,作為過渡。“尋”字刻畫入微,“舊”字含意深廣。家鄉的“舊蹊”走過千百趟,閉著眼都不會迷路,如今卻要“尋”,見得已非舊時麵貌,早被蒿藜淹沒了。“舊”字追昔,應“我裏百餘家”:“尋”字撫今,應“園廬但蒿藜”。“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寫“賤子”由接近村莊到進入村巷,訪問四鄰。“久行”承“尋舊蹊”來,傳“尋”字之神。距離不遠而需久行,見得舊蹊極難辨認,尋來尋去,繞了許多彎路。“空巷”言其無人,應“世亂各東西”。“日瘦氣慘淒”一句,用擬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見空巷”時的淒慘心境。“但對狐與狸”的“但”字,與前麵的“空”字照應。當年“百餘家”聚居,村巷中人來人往,笑語喧闐;如今卻隻與狐狸相對。而那些“狐與狸”竟反客為主,一見“我”就脊毛直豎,衝著“我”怒叫,好像責怪“我”不該闖入它們的家園。遍訪四鄰,發現隻有“一二老寡妻”還活著!見到她們,自然有許多話要問要說,但杜甫卻把這些全省略了,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空間。而當讀到後麵的“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時,就不難想見與“老寡妻”問答的內容和彼此激動的表情。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這在結構上自成一段,寫主人公回鄉後的生活。前兩句,以宿鳥為喻,表現了留戀鄉土的感情。後兩句,寫主人公懷著悲哀的感情又開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勞動,希望能在家鄉活下去,不管多麽貧困和孤獨!

  最後一段,寫無家而又別離。“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波瀾忽起。以下六句,層層轉折。“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這是第一層轉折;上句自幸,下句自傷。這次雖然在本州服役,但內顧一無所有,既無人為“我”送行,又無東西可攜帶,怎能不令“我”傷心!“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這是第二層轉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傷感;但既然當兵,將來終歸要遠去前線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處!“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這是第三層轉折。回頭一想,家鄉已經蕩然一空,“近行”、“遠去”,又有什麽差別!六句詩抑揚頓挫,層層深入,細致入微地描寫了主人公聽到召令之後的心理變化。如劉辰翁所說:“寫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見楊倫《杜詩鏡銓》引)沈德潛在講到杜甫“獨開生麵”的表現手法時指出:“……又有透過一層法。如《無家別》篇中雲:‘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無家客而遣之從征,極不堪事也;然明說不堪,其味便淺。此雲‘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轉作曠達,彌見沉痛矣。”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盡管強作達觀,自寬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終於湧上心頭:前次應征之前就已長期臥病的老娘在“我”五年從軍期間死去了!死後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溝溪!這使“我”一輩子都難過。這幾句,極寫母亡之痛、家破之慘。於是緊扣題目,以反詰語作結:“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意思是:已經沒有家,還要抓走,叫人怎樣做老百姓呢?

  詩題“無家別”,第一大段寫亂後回鄉所見,以主人公行近村莊、進入村巷劃分層次,由遠及近,有條不紊。遠景隻概括全貌,近景則描寫細節。第三大段寫主人公心理活動,又分幾層轉折,愈轉愈深,刻畫入微。層次清晰,結構謹嚴。詩人還善用簡練、形象的語言,寫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詩中“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狸”,概括性更強。“蒿藜”、“狐狸”,在這裏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誰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園中長滿蒿藜。在人煙稠密的村莊裏,狐狸也不敢橫行無忌。“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狸”,僅僅十個字,就把人煙滅絕、田廬荒廢的慘象活畫了出來。其他如“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為是“老寡妻”,所以還能在那裏苟延殘喘。稍能派上用場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詩中的主人公就是剛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詩用第一人稱,讓主人公直接出麵,對讀者訴說他的所見、所遇、所感,因而不僅通過人物的主觀抒情表現了人物的心理狀態,而且通過環境描寫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幾年前被官府抓去當兵的“我”死裏逃生,好容易回到故鄉,滿以為可以和骨肉鄰裏相聚了;然而事與願違,看見的是一片“蒿藜”,走進的是一條“空巷”,遇到的是豎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滿目淒涼,百感交集!於是連日頭看上去也消瘦了。“日”無所謂肥瘦,由於自己心情悲涼,因而看見日光黯淡,景象淒慘。正因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與環境描寫結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裏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當時戰區人民的共同遭遇,對統治者的殘暴、腐朽,進行了有力的鞭撻。

無家別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乾元二年三月,唐朝六十萬大軍敗於鄴城,國家局勢十分危急。為了迅速補充兵力,統治者實行了無限製、無章法、慘無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親眼目睹了這些現象,懷著矛盾、痛苦的心情,寫成“三吏三別”六首詩作。這次戰爭,與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的窮兵黷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種救亡圖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麵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批判“天地終無情”,一麵又不得不擁護這種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淚安慰、勸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線。這首《無家別》是“三別”的第三篇。

無家別賞析二

  《無家別》敘事詩的“敘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詩中的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當兵的獨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仿佛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家可別的悲哀。

  從開頭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總寫亂後回鄉所見,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兩句插在中間,將這一大段隔成兩個小段。前一小段,以追敘發端,寫那個自稱“賤子”的軍人回鄉之後,看見自己的家鄉麵目全非,一片荒涼,於是撫今憶昔,概括地訴說了家鄉的今昔變化。“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這兩句正麵寫今,但背後已藏著昔。“天寶後”如此,那麽就會想到天寶前的情況。於是自然地引出下兩句。那時候“我裏百餘家”,應是園廬相望,雞犬相聞,當然並不寂寞:“天寶後”則遭逢世亂,居人各自東西,園廬荒廢,蒿藜(野草)叢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頭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滿目蕭條的景象,表現出主人公觸目傷懷的悲涼心情,為全詩定了基調。“世亂”二字與“天寶後”呼應,寫出了今昔變化的原因,也點明了“無家”可“別”的根源。“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兩句,緊承“世亂各東西”而來,如聞“我”的歎息之聲,強烈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悲傷情緒。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後一小段則描寫細節,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承前啟後,作為過渡。“尋”字刻畫入微,“舊”字含意深廣。家鄉的“舊蹊”走過千百趟,閉著眼都不會迷路,如今卻要“尋”,見得已非舊時麵貌,早被蒿藜淹沒了。“舊”字追昔,應“我裏百餘家”:“尋”字撫今,應“園廬但蒿藜”。“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寫“賤子”由接近村莊到進入村巷,訪問四鄰。“久行”承“尋舊蹊”來,傳“尋”字之神。距離不遠而需久行,見得舊蹊極難辨認,尋來尋去,繞了許多彎路。“空巷”言其無人,應“世亂各東西”。“日瘦氣慘淒”一句,用擬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見空巷”時的淒慘心境。“但對狐與狸”的“但”字,與前麵的“空”字照應。當年“百餘家”聚居,村巷中人來人往,笑語喧闐;如今卻隻與狐狸相對。而那些“狐與狸”竟反客為主,一見“我”就脊毛直豎,衝著“我”怒叫,好像責怪“我”不該闖入它們的家園。遍訪四鄰,發現隻有“一二老寡妻”還活著!見到她們,自然有許多話要問要說,但杜甫卻把這些全省略了,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空間。而當讀到後麵的“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時,就不難想見與“老寡妻”問答的內容和彼此激動的表情。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這在結構上自成一段,寫主人公回鄉後的生活。前兩句,以宿鳥為喻,表現了留戀鄉土的感情。後兩句,寫主人公懷著悲哀的感情又開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勞動,希望能在家鄉活下去,不管多麽貧困和孤獨!

  最後一段,寫無家而又別離。“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波瀾忽起。以下六句,層層轉折。“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這是第一層轉折;上句自幸,下句自傷。這次雖然在本州服役,但內顧一無所有,既無人為“我”送行,又無東西可攜帶,怎能不令“我”傷心!“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這是第二層轉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傷感;但既然當兵,將來終歸要遠去前線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處!“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這是第三層轉折。回頭一想,家鄉已經蕩然一空,“近行”、“遠去”,又有什麽差別!六句詩抑揚頓挫,層層深入,細致入微地描寫了主人公聽到召令之後的心理變化。如劉辰翁所說:“寫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見楊倫《杜詩鏡銓》引)沈德潛在講到杜甫“獨開生麵”的表現手法時指出:“……又有透過一層法。如《無家別》篇中雲:‘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無家客而遣之從征,極不堪事也;然明說不堪,其味便淺。此雲‘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轉作曠達,彌見沉痛矣。”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盡管強作達觀,自寬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終於湧上心頭:前次應征之前就已長期臥病的老娘在“我”五年從軍期間死去了!死後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溝溪!這使“我”一輩子都難過。這幾句,極寫母亡之痛、家破之慘。於是緊扣題目,以反詰語作結:“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意思是:已經沒有家,還要抓走,叫人怎樣做老百姓呢?

  詩題“無家別”,第一大段寫亂後回鄉所見,以主人公行近村莊、進入村巷劃分層次,由遠及近,有條不紊。遠景隻概括全貌,近景則描寫細節。第三大段寫主人公心理活動,又分幾層轉折,愈轉愈深,刻畫入微。層次清晰,結構謹嚴。詩人還善用簡練、形象的語言,寫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詩中“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狸”,概括性更強。“蒿藜”、“狐狸”,在這裏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誰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園中長滿蒿藜。在人煙稠密的村莊裏,狐狸也不敢橫行無忌。“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狸”,僅僅十個字,就把人煙滅絕、田廬荒廢的慘象活畫了出來。其他如“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為是“老寡妻”,所以還能在那裏苟延殘喘。稍能派上用場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詩中的主人公就是剛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

  詩用第一人稱,讓主人公直接出麵,對讀者訴說他的所見、所遇、所感,因而不僅通過人物的主觀抒情表現了人物的心理狀態,而且通過環境描寫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幾年前被官府抓去當兵的“我”死裏逃生,好不容易回到故鄉,滿以為可以和骨肉鄰裏相聚了;然而事與願違,看見的是一片“蒿藜”,走進的是一條“空巷”,遇到的是豎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滿目淒涼,百感交集!於是連日頭看上去也消瘦了。“日”無所謂肥瘦,由於自己心情悲涼,因而看見日光黯淡,景象淒慘。正因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與環境描寫結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裏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當時戰區人民的共同遭遇,對統治者的殘暴、腐朽,進行了有力的鞭撻。

《無家別》杜甫 拚音讀音參考

wú jiā bié
無家別

jì mò tiān bǎo hòu, yuán lú dàn hāo lí.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
wǒ lǐ bǎi yú jiā, shì luàn gè dōng xī.
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cún zhě wú xiāo xī, sǐ zhě wèi chén ní.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jiàn zi yīn zhèn bài, guī lái xún jiù qī.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jiǔ xíng jiàn kōng xiàng, rì shòu qì cǎn qī, dàn duì hú yǔ lí, shù máo nù wǒ tí.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sì lín hé suǒ yǒu, yī èr lǎo guǎ qī.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sù niǎo liàn běn zhī, ān cí qiě qióng qī.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fāng chūn dú hé chú, rì mù hái guàn qí.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xiàn lì zhī wǒ zhì, zhào lìng xí gǔ bǐng.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suī cóng běn zhōu yì, nèi gù wú suǒ xié.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jìn xíng zhǐ yī shēn, yuǎn qù zhōng zhuǎn mí.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jiā xiāng jì dàng jǐn, yuǎn jìn lǐ yì qí.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yǒng tòng zhǎng bìng mǔ, wǔ nián wěi gōu xī.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shēng wǒ bù dé lì, zhōng shēn liǎng suān sī.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rén shēng wú jiā bié, hé yǐ wéi zhēng lí.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網友評論

* 《無家別》無家別杜甫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無家別》 杜甫唐代杜甫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無家別》無家別杜甫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無家別》無家別杜甫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無家別》無家別杜甫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無家別》無家別杜甫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無家別》無家別杜甫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62e39958048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