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中條道者》 貫休

唐代   貫休 柏梯杉影裏,寄中頭白藥山孫。条道
今古管不得,寄中条是贯休非爭肯論。
虎須懸瀑滴,原文意禪衲帶苔痕。翻译
常恨龍鍾也,赏析無因接話言。和诗
分類: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頭像

貫休(823~912年),寄中俗姓薑,字德隱,条道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寄中条唐末五代著名畫僧。贯休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原文意貫休記憶力特好,翻译日誦《法華經》1000字,赏析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後,詩名日隆,仍至於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於所居,世壽89。

《寄中條道者》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中條道者》是唐代貫休創作的一首詩詞。詩中描寫了作者在柏梯杉影裏,寫給遠方的中條道者的一封寄語。下麵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文的中文譯文:
柏梯杉影裏,
頭發已經白了,像山上的藥材。
現在和過去的人都無法管束,
是非之辯誰願意參與呢?
瀑布上懸掛著虎須,
禪宗僧袍上留著苔痕。
我經常懊惱龍鍾的靜寂,
可惜無緣與你言語交流。

詩意和賞析:
《寄中條道者》以自然景色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現實世界的疑慮和無奈。詩中的柏梯杉影是指茂密的鬆樹林,形容環境幽靜,與作者內心的孤寂相呼應。頭白的藥山孫則既指作者自己年老,又暗喻當時紛繁複雜的世事,以及人們對於道德和真理之爭的背離。

作者在詩中表達了對於現實世界的疑慮和失望。他認為,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人們都無法解決和管理這種錯綜複雜的現實問題,因為人們對是非的爭論常常陷入意見不合的狀態。作者用“是非爭肯論”的句子表達出對於現實世界的厭煩和無奈。

詩中還以自然景觀和禪宗元素來烘托詩意。瀑布上懸掛的虎須,禪宗僧袍上留下的苔痕,都是對於自然和禪宗的隱喻。虎須的形象象征著世事的喧囂和浮躁,禪衲上的苔痕則暗示了作者尋求心靈安寧的願望。

最後兩句則表達了作者對於現實世界的無奈與懊惱。龍鍾是指僧人擊打的鍾,傳達教誨的信息,作者以此比喻對於道理和真理的渴望。然而,作者覺得自己無法找到與人交流的機會,也無法因此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疑慮。

整首詩以自然景色、禪宗元素為背景,通過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和反思,表達了作者對於現實世界的疑慮和無奈。詩詞以簡練而有力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給人一種寂靜與哀愁的感覺。

* 此內容來自古詩詞愛好者,僅供參考

《寄中條道者》貫休 拚音讀音參考

jì zhōng tiáo dào zhě
寄中條道者

bǎi tī shān yǐng lǐ, tóu bái yào shān sūn.
柏梯杉影裏,頭白藥山孫。
jīn gǔ guǎn bù dé, shì fēi zhēng kěn lùn.
今古管不得,是非爭肯論。
hǔ xū xuán bào dī, chán nà dài tái hén.
虎須懸瀑滴,禪衲帶苔痕。
cháng hèn lóng zhōng yě, wú yīn jiē huà yán.
常恨龍鍾也,無因接話言。

網友評論

* 《寄中條道者》寄中條道者貫休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寄中條道者》 貫休唐代貫休柏梯杉影裏,頭白藥山孫。今古管不得,是非爭肯論。虎須懸瀑滴,禪衲帶苔痕。常恨龍鍾也,無因接話言。分類:作者簡介(貫休)貫休(823~912年),俗姓薑,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寄中條道者》寄中條道者貫休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寄中條道者》寄中條道者貫休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寄中條道者》寄中條道者貫休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寄中條道者》寄中條道者貫休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寄中條道者》寄中條道者貫休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609c39901045641.html

诗词类别

《寄中條道者》寄中條道者貫休原文的诗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