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逐客書》 李斯

先秦   李斯 臣聞吏議逐客,谏逐谏逐竊以為過矣。客书客书
昔穆公求士,原文意西取由餘於戎,翻译東得百裏奚於宛,赏析迎蹇叔於宋,和诗來邳豹、谏逐谏逐公孫支於晉。客书客书
此五子者,原文意不產於秦,翻译而穆公用之,赏析並國二十,和诗遂霸西戎。谏逐谏逐
孝公用商鞅之法,客书客书移風易俗,原文意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裏,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製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縱,使之西麵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今取人則不然。
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內、製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泰山 一作:太山)
分類: 古文觀止公文

作者簡介(李斯)

李斯頭像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製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製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製、廢除分封製,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製度的基本格局。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和被趙高所逼把胡亥推上了皇位,後被趙高所害。

諫逐客書翻譯及注釋

翻譯
  我聽說官吏在商議驅逐客卿這件事,私下裏認為是錯誤的。
  從前秦穆公尋求賢士,西邊從西戎取得由餘,東邊從宛地得到百裏奚,又從宋國迎來蹇叔,還從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賢人,不生在秦國,而秦穆公重用他們,吞並國家二十多個,於是稱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風易俗,人民因此殷實,國家因此富強,百姓樂意為國效力,諸侯親附歸服,戰勝楚國、魏國的軍隊,攻取土地上千裏,至今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秦惠王采納張儀的計策,攻下三川地區,西進兼並巴、蜀兩國,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漢中,席卷九夷各部,控製鄢、郢之地,東麵占據成皋天險,割取肥田沃土,於是拆散六國的合縱同盟,使他們朝西事奉秦國,功烈延續到今天。昭王得到範雎,廢黜穰侯,驅逐華陽君,加強·鞏固了王室的權力,堵塞了權貴壟斷政治的局麵,蠶食諸侯領土,使秦國成就帝王大業。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勞。由此看來,客卿哪有什麽對不住秦國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絕遠客而不予接納,疏遠賢士而不加任用,這就會使國家沒有豐厚的實力,而讓秦國沒有強大的名聲了。
  陛下羅致昆山的美玉,宮中有隨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飾上綴著光如明月的寶珠,身上佩帶著太阿寶劍,乘坐的是名貴的纖離馬,樹立的是以翠鳳羽毛為飾的旗子,陳設的是蒙著靈鼉之皮的好鼓。這些寶貴之物,沒有一種是秦國產的,而陛下卻很喜歡它們,這是為什麽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國出產的才許可采用,那麽這種夜光寶玉,決不會成為秦廷的裝飾;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會成為陛下的玩好之物;鄭、衛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會填滿陛下的後宮;北方的名驥良馬,決不會充實到陛下的馬房;江南的金錫不會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會作為彩飾。用以裝飾後宮、廣充侍妾、爽心快意、悅入耳目的所有這些都要是秦國生長、生產的然後才可用的話,那麽點綴有珠寶的簪子,耳上的玉墜,絲織的衣服,錦繡的裝飾,就都不會進獻到陛下麵前;那些閑雅變化而能隨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麗,也不會立於陛下的身旁。那敲擊瓦器,拍髀彈箏,烏烏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確真是秦國的地道音樂了;那鄭、衛桑間的歌聲,《韶虞》《武象》等樂曲,可算是外國的音樂了。如今陛下卻拋棄了秦國地道的敲擊瓦器的音樂,而取用鄭、衛淫靡悅耳之音,不要秦箏而要《韶虞》,這是為什麽呢?難道不是因為外國音樂可以快意,可以滿足耳目官能的需要麽?可陛下對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的就要離開,凡是客卿都要驅逐。這樣做就說明,陛下所看重的,隻在珠玉聲色方麵;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民士眾。這不是能用來駕馭天下,製服諸侯的方法啊!
  我聽說田地廣就糧食多,國家大就人口眾,武器精良將士就驍勇。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誌建立王業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東西南北,百姓不論異國它邦,那樣便會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賜福運,這就是五帝、三王無可匹敵的緣故。拋棄百姓使之去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使之去事奉諸侯,使天下的賢士退卻而不敢西進,裹足止步不入秦國,這就叫做“借武器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啊。
  物品中不出產在秦國,而寶貴的卻很多;賢士中不出生於秦,願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驅逐賓客來資助敵國,減損百姓來充實對手,內部自己造成空虛而外部在諸侯中構築怨恨,那要謀求國家沒有危難,是不可能的啊。

注釋
(1)“由餘”,亦作“繇餘”,戎王的臣子,是晉人的後裔。穆公屢次使人設法招致他歸秦,以客禮待之。入秦後,受到秦穆公重用,幫助秦國攻滅西戎眾多小國,稱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稱西方少數部族為戎。此指秦國西北部的西戎,活動範圍約在今陝西西南、甘肅東部、寧夏南部一帶。
(2)“百裏奚”,原為虞國大夫。晉滅虞被俘,後作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國。逃亡到宛,被楚人所執。秦穆公用五張黑公羊皮贖出,用上大夫,故稱“五羖大夫”。是輔佐秦穆公稱霸的重臣。“宛”(yuān),楚國邑名,在今河南南陽市。
(3)“蹇(jiǎn)叔”,百裏奚的好友,經百裏奚推薦,秦穆公把他從宋國請來,委任為上大夫。百裏奚對穆公說:“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宋”,國名,或稱“商”、“殷”,子姓,始封君為商紂王庶兄微子啟,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後將商舊都周圍地區封給微子啟,都於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約有今河南東南部及所鄰山東、江蘇、安徽接界之地。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大臣剔成肸(即司城子罕)逐殺宋桓侯,戴氏代宋。公元前286年被齊國所滅。
(4)“邳豹”,晉國大夫邳鄭之子,邳鄭被晉惠公殺死後,邳豹投奔秦國,秦穆公任為大夫。“公孫支”,“支”或作“枝”,字子桑,秦人,曾遊晉,後返秦任大夫。“晉”,國名,姬姓,始封君為周成王之弟叔虞,建都於唐(今陝西翼城縣西),約有今山西西南部之地。春秋時,晉獻公遷都於絳,亦稱“翼”(今山西翼城縣東南),陸續攻滅周圍小國;晉文公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霸主;晉景公遷都新田(今山西侯馬市西),亦稱“新絳”,兼並赤狄,疆域擴展到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一角。春秋後期,公室衰微,六卿強大。戰國初,被執政的韓、趙、魏三家所瓜分。公元前369年,最後一位國君晉桓公被廢為庶人,國滅祀絕。
(5)“產”,生,出生。“並”,吞並。
(6)“並國二十,遂霸西戎”,《秦本紀》雲秦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裏,遂霸西戎”。這裏的“二十”當是約數。
(7)“孝公”,即秦孝公。“商鞅”,衛國公族,氏公孫,亦稱公孫鞅,初為魏相公叔座家臣,公叔座死後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長、大良造,因功封於商(今山西商縣東南)十五邑,號稱商君。於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兩次實行變法,奠定秦國富強的基礎。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被車裂身死。
(8)“殷”,多,眾多。“殷盛”,指百姓眾多而且富裕。
(9)“魏”,國名,始封君魏文侯,係晉國大夫畢萬後裔,於公元前403年與韓景侯、趙烈侯聯合瓜分晉國,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內政,成為強國。梁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因亦稱”梁”。後國勢衰敗,公元前225年被秦國所滅。“獲楚、魏之師”,指戰勝楚國、魏國的軍隊。公元前340年,商鞅設計誘殺魏軍主將公子昂,大敗魏軍。同年又與楚戰,戰況不詳,據此,當也是秦軍獲勝。
(10)“惠王”,即秦惠王,名駟,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於公元前325年稱王。“張儀”,魏人,秦惠王時數次任秦相,鼓吹“連橫”,遊說各國諸侯事奉秦國,輔佐秦惠文君稱王,封武信君。秦武王即位,入魏為相。於公元前310年去世。此句以下諸事,並非都是張儀之計,因為張儀曾經作為宰相,就把功勞歸功到他身上了。
(11)“三川之地”,指黃河、雒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黃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韓宣王在此設三川郡。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兵攻取三川大縣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取得韓三川全郡,重設三川郡。
(12)“巴”,國名,周武王滅商後被封為子國,稱巴子國,在今四川東部、湖北西部一帶。戰國中期建都於巴(今四川重慶節)。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等領兵攻滅巴國,在其地設置巴郡。“蜀”,國名,周武王時曾參加滅商的盟會,有今四川中部偏西地區。戰國中期建都於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等領兵滅蜀,在其地設置蜀郡。
(13)“上郡”,郡名,本來是楚地,在現在的陝西的榆林。魏文侯時置,轄境有今陝西洛河以東,黃梁河以北,東北到子長縣、延安市一帶。公元前328年魏割上郡十五縣給秦,前312年又將整個上郡獻秦。秦國於公元前304年於此設置上郡。
(14)“漢中”,郡名,在現在的陝西漢中。楚懷王時置,轄境有陝西東南和湖北西北的漢水流域。公元前312年,被秦將魏章領兵攻取,秦於此重置漢中郡。
(15)“包”,這裏有並吞的意思。“九夷”,此指楚國境內西北部的少數部族,在今陝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地區。
(16)“鄢”,音yān,楚國別都,在今湖北宜城縣東南。春秋時楚惠王曾都於此。“郢”(yǐng),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市西北紀南城。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17)“成皋”,邑名,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地勢險要,是著名的軍事重地。春秋時屬鄭國稱虎牢,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屬韓,公元前249年被秦軍攻取。
(18)“六國”,韓、魏、燕、趙、齊、楚。“施”,音yì,蔓延,延續。
(19)“昭王”,即秦昭王,名稷,一作側或則,秦惠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範雎jū”,一作“範且”,亦稱範叔,魏人,入秦後改名張祿,受到秦昭王信任,為秦相,對內力主廢除外戚專權,對外采取遠交近攻策略,封於應(今河南寶豐縣西南),亦稱應侯,死於公元前255年。
(20)“穰”,音ráng。“穰侯”,即魏冉,楚人後裔,秦昭王母宣太後之異父弟,秦武王去世,擁立秦昭王,任將軍,多次為相,受封於穰(今河南鄧縣),故稱穰侯,後又加封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因秦昭王聽用範雎之言,被免去相職,終老於陶。
(21)“華陽”,即華陽君羋戎,楚昭王母宣太後之同父弟,曾任將軍等職,與魏冉同掌國政,先受封於華陽(今河南新鄭縣北),故稱華陽君,後封於新城(今河南密縣東南),故又稱新城君。公元前266年,與魏冉同被免職遣歸封地。
(22)“蠶食”,比喻像蠶吃桑葉那樣逐漸吞食侵占。
(23)“向使”,假使,倘若。“內”,同“納”,接納。
(24)“陛下”,對帝王的尊稱,“致”,求得,收羅。“昆山”,即昆侖山。
(25)“隨、和之寶”,即所謂“隨侯珠”和“和氏璧”,傳說中春秋時隨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來得的美玉。
(26)“明月”,寶珠名。
(27)“太阿(ē)”,亦稱“泰阿”,寶劍名,相傳為春秋著名工匠歐冶子、幹將所鑄。
(28)“纖離”,駿馬名。
(29)“翠鳳之旗”,用翠鳳羽毛作為裝飾的旗幟。
(30)“鼉”(tuó)亦稱揚子鱷,俗稱豬婆龍,皮可蒙鼓。
(31)“說”,通“悅”,喜悅,喜愛。
(32)“犀象之器”,指用犀牛角和象牙製成的器具。
(33)“鄭”,國名,姬姓,始封君為周宣王弟友,公元前806年分封於鄭(今陝西華縣東)。春秋時建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縣),有今河南中部之地,公元的375年被韓國所滅。“衛”,國名,姬姓,始封君為周武王弟康叔,初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後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帝丘(今河南濮陽縣),有今河南北部、山東西部之地。公元前254年被魏國所滅。“鄭、衛之女”,此時鄭、衛已亡,當指鄭、衛故地的女子。“後宮”,嬪妃所居的宮室,也可用作嬪妃的代稱。
(34)“駃騠”,音jué tí,駿馬名。“外廄(jiù)”,宮外的馬圈。
(35)“江南”,長江以南地區。此指長江以南的楚地,素以出產金、錫著名。
(36)“丹”,丹砂,可以製成紅色顏料。“青”,青,可以製成青黑色顏料。“西蜀丹青”,蜀地素以出產丹青礦石出名。“采”,彩色,彩繪。
(37)“下陳”,殿堂下陳放禮器、站立儐從的地方。“充下陳”,此泛指將財物、美女充買府庫後宮。
(38)“宛”,宛轉,纏繞。”宛珠之簪”,綴繞珍珠的發簪。或以“宛”為地名,指用宛(今河南南陽市)地出產的珍珠所作裝飾的發簪。
(39)“傅”,附著,鑲嵌。“璣”,不圓的珠子。此泛指珠子。“珥”,音er,耳飾。
(40)“阿”,細繒,一種輕細的絲織物。或以“阿”為地名,指齊國東阿(今山東東阿縣)。
(41)“縞”,音gǎo,未經染色的絹。
(42)“隨俗雅化”,隨合時俗而雅致不凡。“佳”,美好,美麗。“冶”,妖冶,豔麗。“窈窕”,音yǎo tiǎo,美好的樣子。“趙”,國名,始封君趙烈侯,係晉國大夫趙衰後裔,於公元前403年與魏文侯、韓景侯聯合瓜分晉國,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市東南),有今山西中部、陝西東北角、河北西南部。公元前三八六年遷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公元前二二二年被秦國所滅。古人多以燕、趙為出美女之地。
(43)“甕”,音wèng,陶製的容器,古人用米打水。“缶”,音fǒu,一種口小腹大的陶器。秦人將甕、缶作為打擊樂器。“搏”,擊打,拍打。“髀”,音bì,大腿。“搏髀”,拍打大腿,以此掌握音樂唱歌的節奏。
(44)“《鄭》”,指鄭國故地的音樂。“《衛》”,指衛國故地的音樂。“《桑間》”,桑間為衛國濮水邊上地名,在今河南濮陽縣南,有男女聚會唱歌的風俗。此指桑間的音樂,即本書《樂書》的“桑間濮上之音”。“《昭》”,通“韶”,《史記集解》引徐廣曰:“昭,一作‘韶’。”歌頌虞舜的舞樂。”《虞》”,按《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引南化本、楓山本、三條本等作“護”,當為歌頌商湯的舞樂。“《武》”,歌頌周武王的舞樂。“《象》”,歌頌周文王的舞樂。
(45)“太山”,即泰山。“讓”,辭讓,拒絕。
(46)“擇”,舍棄,拋棄。細流,小水。
(47)“卻”,推卻,拒絕。
(48)“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即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
(49)“黔首”,無爵平民不能服冠,隻能以黑巾裹頭,故稱黔首。此泛指百姓。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正式稱百姓為黔首。《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資”,資助,供給。
(50)“業”,從業,從事,事奉。
(51)“齎”(jī)送,送給。這句是說,把武器糧食供給寇盜。
(52)“益”,增益,增多。“讎”,通“仇”,仇敵。減少該國的人口而增加敵國的人力。
(53)“外樹怨於諸侯”,指賓客被驅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諸侯,從而構樹新怨。

諫逐客書賞析

  《諫逐客書》是李斯給秦王的一個奏章。這件事是在秦王贏政十年。秦國宗室貴族借韓國派水工修灌溉渠,陰謀消耗秦的國力,諫秦皇下令驅逐一切客卿。秦王讀了李斯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可見本文說服力之強。
  作者先談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國君召士納賢為例,強調重用客卿之重要。接著再談現實,作者列舉秦王的愛好,諸如昆山之玉,隨和之寶,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劍,所乘之纖離之馬等等,都是來自諸侯各國。

實效性
  首先是《諫逐客書》具有明顯的實效性。實效,就是要講求實用,注重效果,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公文不像藝文那樣,優遊浸漬,潛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務”,它的目的是為了完成特定的公務,它的功能是可以解決實際的問題。從本質上說公文是一種實用性程式性的文書,以此區別於一般的文章或文學作品。公文所產生的客觀效果是衡量公文實用性大小的一個重要尺度。所以公文撰製時必須事先預計效果,辦理時講究效率,客觀上注重功效。徐望之《公牘通論》指出:“事前體察周詳,令出務求實效。”這說的是下行公文。上行公文也要做到“下情不壅於上聞,謀事惟期其必達”。一篇公文,如果實用性不大,效果不顯著,就很難說是上乘之作。因此,實效性顯著,應是好公文的重要條件。以此看來《,諫逐客書》正是具有實效性顯著的特點。這篇公文最成功之處就在於,該文一上秦王,就達到預期的目的,收到滿意的效果。司馬遷在《李斯列傳》中曾這樣敘述過李斯上書的前因後果:“秦王拜斯為客卿。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斯乃上書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複李斯官,卒用其計謀。”當時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憑此上書,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變為留客、用客、重客,這就不能不承認《諫逐客書》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公文的實效性在這裏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論斷典範
  其次,《諫逐客書》在“對事的論斷”方麵堪稱典範。筆者以為“對事的論斷”應視為公文的一個重要特征。事是公文的內容,論斷是對公文內容的表達方式。“對事的論斷”體現了公文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顯然,公文須有事,劉勰所說“言事於主”、“指事造實”,徐望之所說“謀事惟期其必達”、“尚實事不尚虛文”,都指出公文的內容就是事,因為公文就是辦實事的。但是公文在表達事時,不必對其來龍去脈進行具體的敘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點到為止。公文對於事,主要是用“論斷”的方法。正如《公牘通論》所述,“陳言論事”、“公文本質,重論斷”。論斷是個合成詞,包含論和斷兩個方麵。斷,判斷、決斷之謂,對事的是非、得失、功過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態度,對事的實施提出一定的辦法。論是論事理,要受文者承辦事務,必須把事理論說明白。簡言之,斷就是要辦什麽事,論就是辦這事的理由。論是斷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論清說透,斷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缺乏說服力。在古代公文中,由於文種不同,對事論斷的情況也有差別,如下行的君命文種,比較偏重於斷,凡戒敕、廢立、告諭、政令等,都顯示獨斷的至高權威,而上行文種的章、奏、表、議等則較側重於論(當然也應有斷),凡諫說、勸請、陳乞、彈劾、執異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論說何以達其目的。況且上奏文種麵對的是國君這個特殊對象,更要情至理足。《諫逐客書》在這一點上,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全文的斷就是開頭一句話:“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希望通過這一判斷成立,使秦王接受,並收回成命,不要逐。為此在下文展開了有力的論說。開頭這一斷語的
  特點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緊急情勢下(《史記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上諫書。”),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辭開宗明義,起句發意振聾發聵。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論的部分,對事理的論說充分深刻,令人信服。這裏有必要指出兩點,其一是用重筆濃墨,鋪張排比,列舉事例。如文中鋪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實,鋪陳了秦王所喜愛的大量生活享用,由於事例充實,鋪墊充足,加強了與下文的對比,因而得出的結論極其有力。而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經過精心選擇,因而顯得可靠典型。從鋪排的技巧來說,排比句接踵聯翩,文意飽滿,文氣流暢,文勢充沛,極有感染力。其二,在論證上的特點是正反並反複對比,層層深化。如在論證的首層,四君用客(實筆) 與“卻客不內”(虛筆) 的對比,首層四君用客與次層秦王輕客的對比,次層重物與輕人的對比,處處在對比之中顯示逐客之謬誤。全文在邏輯關係上是步步推進,層層深化。時間上由遠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論現實,再次言及未來。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時,程度上由輕到重,步步升級:先說如果沒有客卿,秦國就不會“富利”和“強大”;接著說“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內、製諸侯之術”,直接落到統一天下這個關鍵問題,比上層更切近要害;再說棄
  黔首、卻賓客,是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資助了敵人削弱了自己,對秦國的不利更嚴重些;最後指出“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不僅不能統一天下,而且有亡國的危險,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極點。這種由輕到重、步步推進的說理過程,避免一開始就突兀衝撞,造成相反結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規律。

針對性
  再者《,諫逐客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公文的針對性一方麵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針對某一具體的事務而發,另方麵也指公文具有比較具體的的受文對象,受文者具有確定性。周知性的公文讀者麵較寬,但也有一定的範圍;下行文受文的麵相對說要窄一些,在現代的公文中有的還規定了閱讀傳達範圍;上行文一般是給一個上級機關,受文對象很具體。古代的上奏文種是專門給君主的,對象最明確。公文寫作時都視受文者的不同情況進行斟酌,有的放矢。《諫逐客書》的針對性,從內容上來說,是對著逐客這事而發,全文緊緊扣住逐客以論說其錯誤。文章這樣處理很高明,因這逐客的起因是韓國人鄭國勸秦王修築一條灌溉渠,其目的是企圖以浩大的工程耗費秦國的財力,使之不能對外用兵,如果就此事進行辯解,顯然是沒有道理的。李斯避開這個起因不談,隻抓住逐客對秦不利來論說,完全從秦國的利益著眼,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另外,李斯當時也無辜受牽連,但他在上書中片言不涉及自己,這樣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質要求,徐望之說:“公文本質之可貴,貴在一字一句皆從民生國計上著想。”針對逐客對秦不利來論說,正是從國計民生著想的體現。
  《諫逐客書》的針對性,還表現在針對特定的受文者來采取諫說的策略。李斯上書是給秦王政這個具體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這個人,不揣摩這個人的願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對這個問題,劉勰有中肯的評價:“煩(順) 情入機動言中務,雖批逆鱗而功成計合,此上出之喜說者也。”順著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統一六國的關鍵問題,符合主要任務的需要。當時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並天下,凡是違反這一欲望,就難以立足,凡是利於達到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緊緊抓住秦王的這一心理,把秦國的霸業作為整篇諫書的靈魂,貫串始終。在論說的首層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強”、“散六國之從”、“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等成就去聳動秦王;在論說的次層則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內,製諸侯之術”的高度;再接著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卻眾庶”無敵天下去打動秦王。總之,每個層次都反複論述這樣一個根本的利害關係:納客就能統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國危險。以利勸之,以害怵之,這就緊緊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擊中其要害,使秦王順理成章地接納其意見,並收回逐客令,達到了上書的目的。
  以上論述了《諫逐客書》是如何有針對性地、成功地對逐客之事加以論斷,使該公文收到了顯著的實效。實效性、針對性、對事加以論斷,這三個特征在文中體現最為突出。當然,該文還有個別其他的公文特征,像當時李斯已在被逐之中,寫這篇上書必須十分注意時效,除了“道上上諫書”急就此文之外,在寫法上開頭單刀直入,指出逐客之錯,使秦王為之震動。可見首句發意、開門見山,既為當時緊急情勢決定,也是公文時效性的要求。

《諫逐客書》李斯 拚音讀音參考

jiàn zhú kè shū
諫逐客書

chén wén lì yì zhú kè, qiè yǐ wéi guò yǐ.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xī mù gōng qiú shì, xī qǔ yóu yú yú róng, dōng dé bǎi lǐ xī yú wǎn, yíng jiǎn shū yú sòng, lái pī bào gōng sūn zhī yú jìn.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餘於戎,東得百裏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
cǐ wǔ zǐ zhě, bù chǎn yú qín, ér mù gōng yòng zhī, bìng guó èr shí, suì bà xī róng.
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
xiào gōng yòng shāng yāng zhī fǎ, yí fēng yì sú, mín yǐ yīn shèng, guó yǐ fù qiáng, bǎi xìng lè yòng, zhū hóu qīn fú, huò chǔ wèi zhī shī, jǔ dì qiān lǐ, zhì jīn zhì qiáng.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裏,至今治強。
huì wáng yòng zhāng yí zhī jì, bá sān chuān zhī dì, xī bìng bā shǔ, běi shōu shàng jùn, nán qǔ hàn zhōng, bāo jiǔ yí, zhì yān yǐng, dōng jù chéng gāo zhī xiǎn, gē gāo yú zhī rǎng, suì sàn liù guó zhī zòng, shǐ zhī xī miàn shì qín, gōng shī dào jīn.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製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縱,使之西麵事秦,功施到今。
zhāo wáng dé fàn jū, fèi ráng hóu, zhú huá yáng, qiáng gōng shì, dù sī mén, cán shí zhū hóu, shǐ qín chéng dì yè.
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cǐ sì jūn zhě, jiē yǐ kè zhī gōng.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yóu cǐ guān zhī, kè hé fù yú qín zāi! xiàng shǐ sì jūn què kè ér bù nèi, shū shì ér bù yòng, shì shǐ guó wú fù lì zhī shí, ér qín wú qiáng dà zhī míng yě.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jīn bì xià zhì kūn shān zhī yù, yǒu suí hé zhī bǎo, chuí míng yuè zhī zhū, fú tài ē zhī jiàn, chéng xiān lí zhī mǎ, jiàn cuì fèng zhī qí, shù líng tuó zhī gǔ.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
cǐ shù bǎo zhě, qín bù shēng yī yān, ér bì xià shuō zhī, hé yě? bì qín guó zhī suǒ shēng rán hòu kě, zé shì yè guāng zhī bì, bù shì cháo tíng xī xiàng zhī qì, bù wéi wán hǎo zhèng wèi zhī nǚ bù chōng hòu gōng, ér jùn liáng jué tí bù shí wài jiù, jiāng nán jīn xī bù wéi yòng, xī shǔ dān qīng bù wéi cǎi.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
suǒ yǐ shì hòu gōng, chōng xià chén, yú xīn yì, shuō ěr mù zhě, bì chū yú qín rán hòu kě, zé shì wǎn zhū zhī zān, fù jī zhī ěr, ā gǎo zhī yī, jǐn xiù zhī shì bù jìn yú qián, ér suí sú yǎ huà, jiā yě yǎo tiǎo, zhào nǚ bù lì yú cè yě.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fū jī wèng kòu fǒu dàn zhēng bó bì, ér gē hū wū wū kuài ěr zhě, zhēn qín zhī shēng yě zhèng wèi sāng jiān, sháo yú wǔ xiàng zhě, yì guó zhī lè yě.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
jīn qì jī wèng kòu fǒu ér jiù zhèng wèi, tuì dàn zhēng ér qǔ zhāo yú, ruò shì zhě hé yě? kuài yì dāng qián, shì guān ér yǐ yǐ.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jīn qǔ rén zé bù rán.
今取人則不然。
bù wèn kě fǒu, bù lùn qū zhí, fēi qín zhě qù, wèi kè zhě zhú.
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rán zé shì suǒ zhòng zhě zài hu sè lè zhū yù, ér suǒ qīng zhě zài hu rén mín yě.
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cǐ fēi suǒ yǐ kuà hǎi nèi zhì zhū hóu zhī shù yě.
此非所以跨海內、製諸侯之術也。
chén wén dì guǎng zhě sù duō, guó dà zhě rén zhòng, bīng qiáng zé shì yǒng.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
shì yǐ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 gù néng chéng qí dà hé hǎi bù zé xì liú, gù néng jiù qí shēn wáng zhě bù què zhòng shù, gù néng míng qí dé.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shì yǐ dì wú sì fāng, mín wú yì guó, sì shí chōng měi, guǐ shén jiàng fú, cǐ wǔ dì sān wáng zhī suǒ yǐ wú dí yě.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jīn nǎi qì qián shǒu yǐ zī dí guó, què bīn kè yǐ yè zhū hóu, shǐ tiān xià zhī shì tuì ér bù gǎn xī xiàng, guǒ zú bù rù qín, cǐ suǒ wèi" jiè kòu bīng ér jī dào liáng" zhě yě.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fū wù bù chǎn yú qín, kě bǎo zhě duō shì bù chǎn yú qín, ér yuàn zhōng zhě zhòng.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jīn zhú kè yǐ zī dí guó, sǔn mín yǐ yì chóu, nèi zì xū ér wài shù yuàn yú zhū hóu, qiú guó wú wēi, bù kě de yě.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tài shān yī zuò: tài shān
(泰山 一作:太山)

網友評論

* 《諫逐客書》諫逐客書李斯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諫逐客書》 李斯先秦李斯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餘於戎,東得百裏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諫逐客書》諫逐客書李斯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諫逐客書》諫逐客書李斯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諫逐客書》諫逐客書李斯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諫逐客書》諫逐客書李斯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諫逐客書》諫逐客書李斯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521d39912281138.html

诗词类别

《諫逐客書》諫逐客書李斯原文、翻的诗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