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紀讚》 司馬遷

兩漢   司馬遷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帝本帝本尚矣。纪赞纪赞
然《尚書》獨載堯以來,司马诗意而百家言黃帝,迁原其文不雅馴,文翻薦紳先生難言之。译赏
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係姓》,析和儒者或不傳。帝本帝本
餘嚐西至空桐,纪赞纪赞北過涿鹿,司马诗意東漸於海,迁原南浮江淮矣,文翻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译赏堯、析和舜之處,帝本帝本風教固殊焉。
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係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
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
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分類: 古文觀止讚語

作者簡介(司馬遷)

司馬遷頭像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曆史之父。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五帝本紀讚翻譯及注釋

翻譯
  太史公司馬遷說:學者多稱讚五帝,久遠了。然而最可征而信的《尚書》,記載的獨有堯以來,而不記載皇帝、顓頊、帝嚳。諸子百家雖言黃帝,又涉於神怪,都不是典雅之訓,所以當世縉紳們都不敢說,不可以取以為證啊。孔子所傳的《宰予問五帝德》及《帝係姓》,雖稱孔子所傳,但儒者懷疑不是聖人之言,所以不傳以為實。我曾經西至崆峒山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處,北到黃帝堯舜之都涿鹿,東到海,南到江淮,我所經曆的地方,所見過的長老,往往稱頌黃帝堯舜的舊績與其風俗教化,固來與別處有所不同。那麽別的書說到黃帝的,也或者可以為證。總之,大要不背離《尚書》所記載的接近這些。我看《春秋》《國語》,這兩篇發揮闡釋《五帝德》《帝係姓》很彰著。顧儒者但不深考而且有的不傳講。這兩篇所發揮闡述得很顯著,驗之風俗教化固然不同一般,都是事實,一點也不虛。況《尚書》缺亡的內容多了,豈能因為它缺亡而算了呢?它所遺失的,像黃帝以下的事情,就時時見於其他的傳說中,如百家《五帝德》之類,都是其他學說。有怎麽可以因為縉紳難言,儒者不傳,而不選取了呢?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不能擇取。而淺見寡聞者本來就難為它講說。我按照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次序,選擇其中語言比較典雅的。所以寫成本紀的開頭。

注釋
①《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曆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原稱《太史公記》。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曆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曆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製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曆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太史公:司馬遷自稱,因他曾任西漢太史令。《史記》各篇多有“太史公曰”,這是司馬遷對史實加的評論。
②《尚書》:即《書經》,簡稱《書》,我國最早的史書,是有關堯、舜、禹史事和商、周帝王言論及文告的曆史文獻匯編。
③百家:《漢書》卷三?《藝文誌》記載有《百家》篇三十九卷。一說為諸子百家。
④雅:正確。馴:通“訓”,準則。事有所依,文辭又美,也就是有規範的意思。
⑤薦紳:即縉紳,有官職或作過官的人。縉:插;紳,大帶。古時官員腰係大帶,上插笏版(上朝用的記事手板)。
⑥《宰予問五帝德》、《帝係姓》:《大戴禮記》和《孔子家語》中均收有這兩篇文章。
⑦空峒:山名,傳說是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處,在今甘肅省平涼市西。峒,音tóng。
⑧指《宰予問五帝德》、《帝係姓》等上古文字寫成的典籍。
⑨顧弟:隻不過。弟,同“第”。
⑩見:音xiàn,通“現”。表見:記載。虛:虛妄。
⑾書缺有間:《尚書》缺亡,空白很多。
⑿軼:音yì,通“佚”,散失。

五帝本紀讚評析

  《五帝本紀》為《史記》的第一篇。司馬遷在寫這篇傳記時,遇到了兩個困難:一為史料的缺乏。司馬遷決定從黃帝寫起,而《尚書》所載的史實卻是從唐堯開始的,前麵有許多空白需要填補;二為史料的真偽難辨。當時的學者多稱五帝,而諸子百家傳說的黃帝早已被神化、文學化,難以使人完全相信。在此種情況下,司馬遷作了兩方麵的工作:一是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到各地漫遊,將民間傳說和信史材料相互印證;二是對現存史料進行梳理,不僅到《春秋》《國語》等史書中去尋找材料,而且對儒家的典籍的有關記載,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司馬遷終於成功了,他不僅發現了民間傳說和信史記載中的許多一致之處,而且切身感受到了各地區和不同部族的文化差異,他還在《尚書》以外找到了許多可資利用的信史材料,為他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篇《五帝本紀讚》乃是對《五帝本紀》寫作情況的說明。司馬遷在文中連續運用轉折句式,用以表達其感慨和體會。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在《古文觀止》評點中,把這篇文章歸結為“九轉”,盡管劃分略嫌瑣碎,但也確實體會到作品的神韻。這些轉折有的表困擾,有的表歎惋,有的表喜悅,有的表自信,均道出了司馬遷寫作的甘苦,造成轉折委曲,往複回環的文勢,頗具文簡意深的效果。

五帝本紀讚題解

  本文選自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自黃帝至漢武帝前後三千餘年的曆史,共52萬字,130篇。其中“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全書對三千年來中國的整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麵的演變發展,作了既概括而又詳細的敘述。它不但是一部曆史傑作,為我國史學紀傳體奠定了基礎,而且還是思想內容異常豐富的一部傳記文學名著。《史記》中的許多篇章,均頗具文學價值。這些作品善於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與相互間的矛盾衝突,結構與布局既尊重史實,又頗具開闔跌宕之勢,再加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也正因為如此,《史記》曆來被推崇為我國傳記文學的典範、古代散文的楷模,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約前145—前87),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縣南)人。自幼受其父司馬談的影響,誦讀古文經書。20歲開始遠遊大江南北,訪問了許多遺址,考察了曆史遺跡,調查了許多曆史人物的事跡、軼聞以及地方風俗和經濟生活。司馬談逝世後第三年(前108年),司馬遷繼父職做了太史令,此為他寫作《史記》的起點和重要條件。太初元年,他42歲,正式開始了這一工作。後因李陵事件,觸怒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但他忍辱含垢,更加發奮地寫作《史記》,直至遇赦,改做中書令,約在53歲時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空前絕後的巨著。除《史記》外,他的著作今存的還有《感士不遇賦》和《報任安書》。

  本篇是《史記》第一篇《五帝本紀》的最後一段,用以說明“本紀”的史料來源和作者見解。此種頗似於評論的“讚”的形式,乃司馬遷首創,並被後世史書所沿用。這篇讚語曆述有關五帝——黃帝、顓項、帝嚳、堯、舜的記載;根據傳說的紊亂和缺漏情況,說明整理五帝史跡的必要性,從而反映了司馬遷著作史書的求實精神。

五帝本紀讚簡析

  《史記》的首篇為《五帝本紀》,本文就是司馬遷為首篇作的讚語,列在該篇的末尾。讚語是司馬遷在《史記》的重要篇章之後,以“太史公曰”的口氣發表的議論、總結或補充的文字。在這篇讚語中,司馬遷說明了《五帝本紀》的史料來源和他對這些史料的看法。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司馬遷對待史料的審慎態度以及他在驗證史料時跋山涉水的艱苦過程。

《五帝本紀讚》司馬遷 拚音讀音參考

wǔ dì běn jì zàn
五帝本紀讚

tài shǐ gōng yuē: xué zhě duō chēng wǔ dì, shàng yǐ.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
rán shàng shū dú zài yáo yǐ lái, ér bǎi jiā yán huáng dì, qí wén bù yǎ xún, jiàn shēn xiān shēng nán yán zhī.
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kǒng zǐ suǒ chuán zǎi yǔ wèn wǔ dì dé jí dì xì xìng, rú zhě huò bù chuán.
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係姓》,儒者或不傳。
yú cháng xī zhì kōng tóng, běi guò zhuō lù, dōng jiān yú hǎi, nán fú jiāng huái yǐ, zhì zhǎng lǎo jiē gè wǎng wǎng chēng huáng dì yáo shùn zhī chù, fēng jiào gù shū yān.
餘嚐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
zǒng zhī, bù lí gǔ wén zhě jìn shì.
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yǔ guān chūn qiū guó yǔ, qí fā míng wǔ dì dé dì xì xìng zhāng yǐ, gù dì fú shēn kǎo, qí suǒ biǎo jiàn jiē bù xū.
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係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
shū quē yǒu jiàn yǐ, qí yì nǎi shí shí jiàn yú tā shuō.
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
fēi hào xué shēn sī, xīn zhī qí yì, gù nán wéi qiǎn jiàn guǎ wén dào yě.
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yú bìng lùn cì, zé qí yán yóu yǎ zhě, gù zhe wèi běn jì shū shǒu.
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網友評論

* 《五帝本紀讚》五帝本紀讚司馬遷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五帝本紀讚》 司馬遷兩漢司馬遷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係姓》,儒者或不傳。餘嚐西至空桐,北過涿鹿,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五帝本紀讚》五帝本紀讚司馬遷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五帝本紀讚》五帝本紀讚司馬遷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五帝本紀讚》五帝本紀讚司馬遷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五帝本紀讚》五帝本紀讚司馬遷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五帝本紀讚》五帝本紀讚司馬遷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235f39940553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