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三首》 張籍

唐代   張籍 邊城暮雨雁飛低,凉州凉州蘆筍初生漸欲齊。词首词首
無數鈴聲遙過磧,张籍應馱白練到安西。原文意
古鎮城門白磧開,翻译胡兵往往傍沙堆。赏析
巡邊使客行應早,和诗欲問平安無使來。凉州凉州
風林關裏水東流,词首词首白草黃榆六十秋。张籍
邊將皆承主恩澤,原文意無人解道取涼州。翻译
分類: 邊塞組詩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頭像

張籍(約767~約830),赏析唐代詩人。和诗字文昌,凉州凉州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並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涼州詞三首翻譯及注釋

翻譯
其一
低飛的雁群在傍晚時分出現在邊城,蘆葦正在努力地成長。
一群駱駝滿載著貨物伴著叮的駝鈴聲緩緩前進。西去的駝隊應當還是馱運絲綢經由這條大道遠去安西。

其二
古鎮的城門向著沙漠開敞,胡人的士兵經常依靠著小山丘。
巡邏邊城的來使出行應該趁早,想要平安無事沒有使者來到。

其三
流經鳳林關的河水向東流去,白草、黃榆樹已經生長了六十年。
邊城的將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賞賜,卻沒有人知道去奪回涼州。

注釋
其一
(1)磧:讀qì,戈壁、沙漠。
(2)白練:白色熱絹。這裏泛指絲綢。
(3)安西:地名。唐方鎮有安西都護,其治所在今新疆庫車,兼轄龜茲,焉耆、於闐、疏勒四鎮。貞元六年(790年),為吐蕃所陷。

其二
(4)沙堆:亦作“ 沙塠 ”,沙墩,小沙丘。
(5)使客:使者。

其三
(6)風林關:在唐代隴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肅臨夏)境內。位於黃河南岸。
(7)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細,幹熟時呈白色,為牛羊所喜食。
(8)黃榆:喬木名,樹皮黃褐色。葉,果均可食。
(9)六十秋:從吐蕃全部占領隴右之地至作者寫詩之時,已過去了六十年之久。
(10)恩澤:恩惠賞賜。
(11)涼州:唐隴右道屬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代宗寶應、廣德年間淪於吐蕃之手。此地以涼州泛指隴右失地。

涼州詞三首選析

  《涼州詞》是樂府詩的名稱,本為涼州一帶的歌曲,唐代詩人多用此調作詩,描寫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戰事。安史之亂以後,吐蕃族趁虛大興甲兵,東下牧馬,占據了唐西北涼州(今甘肅永昌以東、天祝以西一帶)等幾十個州鎮,從八世紀後期到九世紀中葉長達半個多世紀。詩人目睹這一現實,感慨萬千,寫了《涼州詞三首》,從邊城的荒涼、邊塞的侵擾、邊將的腐敗三個方麵,再現了邊城慘淡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邊事的深切憂患。

  其一:

  第一首詩描寫邊城的荒涼蕭瑟。前兩句寫俯仰所見的景象。“邊城暮雨雁飛低”,仰望邊城上空,陰雨籠罩,一群大雁低低飛過。詩人為何不寫邊城晴朗的天空,卻選擇陰沉昏暗的雨景,因為此時詩人無心觀賞邊塞的風光,隻是借景托情,以哀景暗示邊城人民在胡兵侵擾下不得安寧的生活。為增強哀景的氣氛,作者又將這暮雨雁飛的景置於特定的時節裏。邊城的陰沉悲涼,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這時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卻是萬物爭榮的春天。“蘆筍初生漸欲齊”,俯視邊城原野,蘆葦吐芽,如筍破土,競相生長。這句已點明寒氣消盡,在風和日暖的仲春時節,邊城仍然暮雨連綿,淒涼冷清,很容易啟人聯想那年年歲歲的四季悲涼了。這兩句寫景極富特色。俯仰所見,在廣闊的空間位置中展現了邊城的陰沉;暮雨、蘆筍,上下映照,鮮明地襯托出美好時節裏的悲涼景色,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後兩句敘事。在這哀景之下,邊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絕句又不可能作多層麵的鋪敘,詩人便抓住發生在“絲綢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這句中的“磧(qì)”,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鎮,此時已被吐蕃占據。眺望邊城原野,罕見人跡,隻聽見一串串的駝鈴聲消失在遙遠的沙漠中,這“遙過”的鈴聲勾起了作者的遙思:往日繁榮的“絲綢之路”,在這溫暖的春天裏,運載絲綢的商隊應當是絡繹不絕,路過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絲綢之路受阻,無數的白練絲綢不再運往西域交易,“應馱”非正馱,用來意味深長。詩人多麽盼望收複邊鎮,恢複往日的繁榮啊!“應馱”這點晴之筆,正有力地表達了詩人這種強烈的願望,從而點明了此詩的主題。

  這首絕句,寫景敘事,遠近交錯,虛實相生,給讀者的聯想是豐富的。一、二兩句實寫目見的近景,以荒涼蕭瑟的氣氛有力地暗示出邊城的搔亂不安、緊張恐怖,這是寓虛於實;三、四兩句虛寫耳聞的遠景,從鈴聲的“遙過”,寫到應馱安西的“遙思”,以虛出實,在絲綢之路上,掠奪代替了貿易,蕭條取代了繁榮,這雖是出於詩人的遙想,但已深深地滲透到讀者想象的藝術空間。

  其三:

  白居易在《西涼伎》中寫道:“涼州陷來四十年,河隴侵將七千裏。平時安西萬裏疆,今日邊防在鳳翔。緣邊空屯十萬卒,飽食溫衣閑過日。遺民腸斷在涼州,將卒相看無意收。”元稹的《西涼伎》也說:“一朝燕賊亂中國,河湟忽盡空遺丘。連城邊將但高會,每說此曲能不羞?”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涼州淪陷未收的原因,是守邊將領的腐敗無能。張籍的第三首詩正是表達這個思想主題,而詩的風格迥然有別。“鳳林關裏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這兩句寫景,點明邊城被吐蕃占領的時間之久,以及景象的荒涼蕭瑟。“鳳林關”,在今甘肅臨夏市西北。安史之亂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處在鳳林關以西,隨著邊城四鎮的失守,鳳林關亦已淪陷。在吐蕃異族野蠻掠奪、橫暴奴役下,鳳林關內,土地荒蕪,無人耕種,歲歲年年隻見寒水東流,白草叢生,黃榆遍地,一片蕭條。這裏,詩人既用“白草黃榆”從空間廣度來寫鳳林關的荒涼,又用具體數字“六十秋”從時間深度來突出鳳林關災難的深重。“六十秋”這不是誇張而是寫實,從公元762年(唐代宗初年)四鎮失陷,到詩人公元824年寫這首詩時,已是六十年還未收複。國土失陷如此之久,邊民災難如此之深,為什麽沒有收複?原因在哪裏?由此詩人發出了深沉的感慨、憤激的譴責。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前句寫邊將責任的重大。“皆承主恩澤”,說明了邊將肩負著朝廷的重命、享受著國家的厚祿、擔負著人民的重望,守衛邊境、收複失地是他們的天職。然而六十年來失地仍在吐蕃的鐵蹄下,這不是國政內虛、邊力不足。後一句直指原因:守邊的將領無人提起收複涼州。邊將享受著國家優厚的待遇,卻不去盡職守邊、收複失地,可見其飽食終日、腐敗無能。這兩句一揚一抑,對比鮮明,有力地譴責了邊將忘恩負義,長期失職,實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歎。

  此詩的主旨落在最後一句,詩人不是從正麵圍繞主題來敘述,而是從側麵落筆,這是此詩的一個顯著特色。一、二兩句從空間和時間描寫邊城深重的災難,看來似乎是控訴吐蕃的侵占罪惡,而聯係最後一句“無人解道取涼州”來看,詩人的用意是在用現實來譴責邊將,正是他們的失職而帶來的長期失陷,邊將已成了曆史的罪人。第三句以鮮明的對照,嚴正譴責邊將無才無德,麵對失去的山河熟視無睹。這一景一情,從側麵有力地突現了卒句主旨的表達,義正辭嚴,酣暢淋漓。

涼州詞三首創作背景

  《涼州詞》是樂府詩的名稱,本為涼州一帶的歌曲,唐代詩人多用此調作詩,描寫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戰事。安史之亂以後,吐蕃族趁虛大興甲兵,東下牧馬,占據了唐西北涼州(今甘肅永昌以東、天祝以西一帶)等幾十個州鎮,從八世紀後期到九世紀中葉長達半個多世紀。詩人目睹這一現實,感慨萬千,寫了《涼州詞三首》。

《涼州詞三首》張籍 拚音讀音參考

liáng zhōu cí sān shǒu
涼州詞三首

biān chéng mù yǔ yàn fēi dī, lú sǔn chū shēng jiàn yù qí.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wú shù líng shēng yáo guò qì, yīng tuó bái liàn dào ān xī.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gǔ zhèn chéng mén bái qì kāi, hú bīng wǎng wǎng bàng shā duī.
古鎮城門白磧開,胡兵往往傍沙堆。
xún biān shǐ kè xíng yīng zǎo, yù wèn píng ān wú shǐ lái.
巡邊使客行應早,欲問平安無使來。
fēng lín guān lǐ shuǐ dōng liú, bái cǎo huáng yú liù shí qiū.
風林關裏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
biān jiāng jiē chéng zhǔ ēn zé, wú rén jiě dào qǔ liáng zhōu.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網友評論

* 《涼州詞三首》涼州詞三首張籍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涼州詞三首》 張籍唐代張籍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古鎮城門白磧開,胡兵往往傍沙堆。巡邊使客行應早,欲問平安無使來。風林關裏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邊將皆承主恩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涼州詞三首》涼州詞三首張籍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涼州詞三首》涼州詞三首張籍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涼州詞三首》涼州詞三首張籍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涼州詞三首》涼州詞三首張籍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涼州詞三首》涼州詞三首張籍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222c39942065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