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漢江》 宋之問

唐代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渡汉經冬複曆春。江渡
近鄉情更怯,汉江不敢問來人。宋之诗意
分類: 唐詩三百首渡江思鄉

作者簡介(宋之問)

宋之問頭像

宋之問,问原文翻字延清,译赏一名少連,析和漢族,渡汉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江渡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汉江初唐時期的宋之诗意著名詩人。

渡漢江翻譯及注釋

翻譯
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问原文翻熬過了冬天又經曆一個新春。译赏
越走近故鄉心裏就越是析和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渡汉人。

注釋
⑴漢江:漢水。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經湖北流入長江。
⑵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書:信。
⑶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來的人。

渡漢江賞析

  《渡漢江》詩意在寫思鄉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複雜的心情。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曆春,捱過漫長的時間。詩人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斷”字“複”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此詩人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曆曆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麽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兩句描寫詩人逃歸途中的心理變化。“近鄉”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所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離家人愈近,擔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隻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詩人貶居嶺外,又長期沒有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麵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麵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家人由於詩人的牽累而遭到不幸。“音書斷”“複曆春”這種思念隨著擔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裏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後,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情更怯”與“不敢問”更能體現詩人此際強自抑製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詩人便會愈發憂慮,發展到極端,這種憂慮就會變成一種恐懼、戰栗,使之不敢麵對現實。

  詩人正是這樣逼真地再現了特殊境遇下,對家人的入骨關愛,吟詠出入類心靈的良善韻律,從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鳴。隻是這種境遇的造成,詩人不能辭其咎。在這一點上,後來杜甫的“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述懷》)寫戰亂中擔憂家人,至於不敢麵對吉凶未卜的“消息”。則更有時代感,更耐人尋味。

  此詩不僅有巧妙的抒情藝術,而且有更深刻的體會。作者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後,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渡漢江創作背景

  此詩一說作於宋之問神龍二年(706年)途經漢水時。宋之問媚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武氏去世後,唐中宗將其貶為瀧州參軍。瀧州在嶺南,唐時,屬於極為邊遠的地區,貶往那裏的官員因不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活習俗,往往不能生還。神龍元年(705年)十月宋之問過嶺,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下了此詩。

  另一說,此詩是李頻由貶所瀧州逃歸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漢水)時所作。

渡漢江鑒賞

  宋之問從瀧州貶所逃回家鄉,經過漢江(也就是漢水)時,寫了這首詩。宋之問的家在鞏縣,漢水離鞏縣,雖然還有不少路,但較之嶺外的瀧州,畢竟要近得多,所以詩裏說"近鄉"。詩的語言,極為淺近通俗,但乍一讀,仍不免會有疑惑。一個離開家鄉已逾半年的遊子,能踏上歸途,自當心情歡悅,而且這種欣喜之情,也會隨著家鄉的越來越近而越來越強烈。宋之問卻偏說"近鄉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詢問家人的消息,這豈非有點不合情理?

  要解開這一疑團,必須重視詩的前兩句,它們提供了必要的線索。詩人在到達貶所後,即與家人斷絕了聯係,且已持續了半年以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的心境如何呢?詩中似未明言,其實不然。"近鄉情更怯",說明詩人早巳"情怯"。對家中情況的一無所知,使詩人的思慮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懼:親人們是否遭遇到什麽不幸呢?空間的阻隔,時間的推移,使這種不安和疑懼,日趨沉重地鬱結在詩人的心頭。渡過漢水,離鄉日近,但心中的恐懼也越來越沉重,因為不祥的猜測,有可能即將被證實。"不敢問",不是"不想問",詩人也想能盡早知道家人的消息。不過,假如能聽到好消息,固然會無限欣喜,但萬一相反呢?那麽,期待著與家人團聚的喜悅,豈不將被這無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與其如此,不如聽任這模糊不明再持續下去,因為畢竟還存在著一切皆好的希望啊。這種想問而又不敢問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詩人焦慮痛苦的心情。大詩人杜甫在戰亂中與親人分離,又音信不通,在《述懷》一詩中,寫了這樣幾句;"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盡管詩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書慚絕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卻完全相同。當然,這種獨特的生活體驗,不會人人都有;但這種特殊微妙的心理狀態。卻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實可信的。看似不合情理,其實隻是情況特殊而已。

  以上這一思索,理解的過程,可以使我們對這首詩巧妙的抒情藝術,有更深刻的體會。詩人在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後,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渡漢江》宋之問 拚音讀音參考

dù hàn jiāng
渡漢江

lǐng wài yīn shū duàn, jīng dōng fù lì chūn.
嶺外音書斷,經冬複曆春。
jìn xiāng qíng gèng qiè, bù gǎn wèn lái rén.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網友評論

《渡漢江》是唐代詩人宋之問(一說李頻)創作的一首詩。這是詩人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意在寫思鄉情切,表現出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摯愛之情和遊子遠歸家鄉時激動、不安、畏怯的複雜心理。前兩句主要寫追敘久居嶺外的情況,後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全詩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渡漢江》渡漢江宋之問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渡漢江》 宋之問唐代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複曆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分類:唐詩三百首渡江思鄉作者簡介(宋之問)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渡漢江》渡漢江宋之問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渡漢江》渡漢江宋之問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渡漢江》渡漢江宋之問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渡漢江》渡漢江宋之問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渡漢江》渡漢江宋之問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158a39983778568.html

诗词类别

《渡漢江》渡漢江宋之問原文、翻譯的诗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