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哀伯諫納郜鼎》 左丘明

先秦   左丘明 夏四月,臧哀左丘取郜大鼎於宋,伯谏納於大廟,纳郜非禮也。鼎臧
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哀伯將昭德塞違,谏纳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郜鼎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明原
是文翻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译赏大羹不致,析和粢食不鑿,诗意昭其儉也;袞冕黻珽,臧哀左丘帶裳幅舄,伯谏衡紞紘綖,纳郜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遊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鍚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
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於大廟,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
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大廟。
其若之何?”公不聽。
分類: 古文觀止勸諫寓理

作者簡介(左丘明)

左丘明頭像

丘明(姓薑,氏丘,名明),華夏人,生於前502年,死於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後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為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為魯國中都人,一說為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誌》,當以後說近是。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為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為“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為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啟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為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臧哀伯諫納郜鼎翻譯及注釋

翻譯一

  夏季四月,(桓公)從宋國取得郜國大鼎,安放在太廟裏,這樣做不合禮製。

  臧哀伯勸諫(桓公)說:“做國君的,應當發揚道德,阻塞邪惡,以(更好地)管理和監察百官;還怕有缺失的地方,所以發揚美德給子孫後代做示範。因此,太廟用茅草蓋頂,大車上用蒲席做墊子,(祭祀用的)肉汁不加調料,餅食不用精糧,這是為了昭示節儉;禮服、禮帽、蔽膝、玉笏,腰帶、裙衣、綁腿、鞋子以及冠冕上用的衡、紞、紘、綖(等各式各樣的帶子和飾物),這是為了昭示等級製度;玉器墊兒、刀劍套、佩刀刀鞘上的飾物、束衣革帶、飄帶、旌旗飾品、馬鞅,這是為了昭示(尊、卑)禮數;(在禮服上繡的)火、龍、黼、黻花紋,這是為了昭示文采;(在車服和其他有關器物上)用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按天地萬物的形貌繪出各種不同的形象,這是為了昭示物各有其用,而並非虛設;(係在車馬和旗幟上的各種鈴鐺)鍚、鸞、和、鈴,這是為了昭示動輒有聲;在旗幟上繪上(日、月、星)三辰,這是為了昭示光明。德(作為行為規範和準則),是儉約並有(相應的)製度(規定)的,或增或減都要有節製。(所有這些,)都要形成典章製度,把它記錄下來,並公開地發布出去,以此來管理監察百官,百官才有所警惕和畏懼,而不敢違規犯紀。現在泯滅道德而樹立邪惡,把人家用作賄賂的器物安放在太廟,公開地展示給百官。(如果)百官也以此為榜樣,還能懲罰誰呢?國家的衰敗,來自官員的邪惡;而官員喪失道德,是由於受寵而賄賂公行。郜鼎放在太廟,還有什麽比這更明顯的受賄呢?周武王攻滅殷商,把九鼎遷到雒邑,仁人義士中還有人非議他,更何況把表明違德亂禮的受賄器物放在太廟,這可該對它怎麽辦呢?”桓公不聽。

翻譯二

  夏四月,魯桓公從宋國取得原屬郜國的傳國大鼎,放進太廟,這是不符合禮儀的。

  臧哀伯規勸桓公說:“作百姓君主的人,要發揚德行,堵塞違禮的行為,以便監察百官,就這樣還怕有不足之處,還要顯示各種美德以傳示子孫。所以那清靜肅穆的太廟用茅草做屋頂,祭祀天地的車子用草席做墊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調和,黍稷、糕餅等祭品不用舂過的好米,這些是為了顯示節儉。祭祀的禮服、禮冠,蔽膝、大圭,腰帶、裙子、綁腿、靴子、冠上的橫簪、冠旁的填繩、係冠的帶子、冠頂的蓋版,這些是為了顯示等級上的差別。玉墊、刀飾、革帶、帶穗、旌旗上的飄帶、馬頸上的革帶,這些是為了顯示數量上的差別。禮服上火形、龍形、斧形、弓形等花紋,這些是為了顯示紋彩上的差別。用五色繪出各種圖象來裝飾器物服飾,這是為了顯示器物物色的差別。馬鈴、大小車鈴、旗鈴,是為了顯示聲音節奏,旌旗上畫的日、月、星辰,是為了顯示光明。所謂德行,就是節儉而有法度,事物的增減都有一定的數量,並用紋彩和顏色加以標誌,用聲音和光亮加以表現,以此來監察百官,百官這才警戒畏懼,而不敢違反法度。現在君王毀滅德行,樹立違禮的壞榜樣,把別國賄賂的寶器安放在太廟裏,以此明白昭示百官。百官都來效法,君王又用什麽去懲罰他們呢?國家的衰敗,是由於官吏不走正道。官吏喪失德行,則是由於國君寵愛和賄賂風行的原故。郜鼎放在魯國的太廟,還有比這更公開的賄賂嗎?武王打敗殷商,將九鼎搬到王城,義士尚有批評他的,更何況將標誌違禮作亂的賄賂之器放在太廟,又該怎麽樣呢?”桓公不聽。

注釋
(1)郜(ɡào):國名,姬姓,開國國君是周文王的一個庶子,春秋時為宋國所滅,其故地在今山東成武縣東南。鼎:古代的一種烹飪器物,又因常常用作旌功記績的禮器,所以又作為傳國重器,其形製一般為三足兩耳。宋:國名,春秋時為十二諸侯之一,開國國君為殷紂王的庶兄微子,其地在今河南東部及山東、江蘇和安徽三省之間。
(2)大(tài)廟:即太廟,天子或諸侯國國君的祖廟。
(3)臨照:管理和監察。臨,統管,治理。照,察看。
(4)令德:美德。令,美好。
(5)清廟:即祖廟,因其肅穆清靜,故稱。
(6)大路:也作“大輅”,即大車,特指天子或諸侯國國君祭天時所乘的車子。越(yuè)席:用蒲草編織的席子。越,通“括”,結。
(7)大(tài)羹:即太羹,也作“泰羹”,古代祭祀時所用的肉汁。不致:指不調五味,不加各種作料。
(8)粢(zī)食:用黍稷加工品製作的餅食,祭祀用作供品。粢,黍稷,泛指穀類糧食。不鑿:不舂,這裏指不精細加工。
(9)袞(ɡǔn):古代帝王及公卿祭祀宗廟時所穿的禮服。冕(miǎn):古代帝王、公卿、諸侯所戴的禮帽。黻(fú):通“韍”,古代用做祭服的熟皮製蔽膝。珽(tǐnɡ):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見時所持的玉製朝板,即玉笏(hù)。
(10)帶:指束在腰間的革帶,皮帶。裳(chánɡ):古代男女穿的裙式下衣。幅:古代自足至膝斜纏在小腿部的帛條或布條,猶如今天的綁腿。舄(xì):雙底鞋,著地的一層為木底,這裏泛指鞋子。
(11)衡:把冠冕穩定在發髻上的橫簪。紞(dǎn):古代垂在帽子兩旁用以懸掛塞耳用的玉瑱(tián)的帶子。紘(hónɡ):古代冠冕係在頷下的帶子。古人戴冠冕時,先用簪子別在發髻上,再用紘挽住,係在簪子的兩端。綎(yán):古代覆在冠冕上的一種長方形飾物,以木板為幹(ɡàn),外包黑色布帛。
(12)藻率(lǜ):一種用來放玉的木墊兒,外包熟皮,並繪有水藻形圖案。鞞(bǐnɡ):刀劍套。鞛(běnɡ):佩刀刀鞘的飾物。
(13)鞶(pán):紳帶,又名“大帶”,束衣用。厲:下垂的大帶。或謂“鞶厲”:是一個詞,指束腰革帶與革帶下垂的部分。遊:古代旗幟上下垂的飾物。纓:套在馬胸部的革帶,即馬鞅。數:禮數。
(14)火龍黼(fǔ)黻:都是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花紋,如火形者為“火”,如龍形者為“龍”,黑白色相間如斧形者為“黼”,黑青色相間如“亞”形者為“黻”。
(15)五色:指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比象:指比照天地萬物所畫出的各種圖像。
(16)鍚(yánɡ)鸞和鈴:都是係在車馬和旗幟上的鈴鐺,係在馬額頭上的叫“鍚”,係在馬嚼子上的叫“鸞”,係在車前用作扶手的橫木上的叫“和”,係在繪有龍形圖案的旗幟竿頭的叫“鈴”。
(17)三辰:指日、月、星。旂(qí):旗麵繪有龍形圖案,竿頭係有小鈴鐺的旗子。
(18)登降:增減。登為增,降為減。有數:指有節度、節製。(注意此處的“數”字與上文“昭其數也”句的“數”字在詞義上的區別。)
(19)象:同“像”,法式,式樣,這裏是榜樣的意思。
(20)章:明顯。與下文“章孰甚焉”句之“章”義同。
(21)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用以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作為政權的象征,成為傳國之寶。
(22)雒(luò)邑:也作“洛邑”,東周都城所在,相傳周武王克商後由周公姬旦營建,其故地見《周鄭交質》一文的題解。

臧哀伯諫納郜鼎評析

  《臧哀伯諫納郜鼎》的中心內容是臧哀伯批評魯桓公“取郜大鼎於宋”並“納於大廟”這件事的“非禮”。那麽,到底什麽是禮呢?禮的範疇極其廣泛,內容極其複雜,但一言以蔽之,就是本書《鄭莊公戒飭守臣》一文的評論文字所說:“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如果用今天更切合禮的曆史本質的話說,它是奴隸製社會和封建製社會貴族等級製度下的社會規範、道德規範和行為規範,它規範並製約著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所有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言行。所以,刪改《春秋》的孔夫子才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君子“約之以禮”《論語·雍也》);“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為國以禮”(《論語·先進》);“克己複禮為仁”(《論語·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聯係古今關於禮的界說和孔夫子這些關於禮的言論,就不難理解作為魯大夫的臧哀伯為什麽非要冒著觸怒魯桓公的風險,向他“發表”這篇諫辭了;也就不難理解《臧哀伯諫納郜鼎》一開始就說,魯桓公“取郜大鼎於宋,納於大廟,非禮也”了。

  臧哀伯這篇諫辭,並不先說魯桓公“取郜大鼎於宋,納於大廟”這件事如何不對,而是以高屋建瓴之勢,首先提出“君人者”最根本的社會職責是“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接著就從禮製這個大視角,連用七個排比句,從七個方麵,即“昭其儉”、“昭其度”、“昭其數”、“昭其文”、“昭其物”、“昭其聲”、“昭其明”,來闡明君主如何體現和落實這一根本社會責任;然後,話鋒一轉,才落到桓公“納郜鼎”這件“滅德立違”的事情上來。並在指出這一事件必將導致的惡劣後果以後,還用周武王克商後“遷九鼎於雒邑”招來“義士”非議的曆史教訓,警醒魯桓公必須清醒地認識這種“滅德立違”的錯誤舉措的危害性。這篇諫辭如此行文,不僅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結構謹嚴,具有強烈的邏輯能力,而且氣勢顯得特別恢弘,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至於諫辭中用了近乎後世才產生的賦的手法,鋪敘大量我們今天頗感陌生的具體事物,那也是行文的需要,因為這些事物都和當時的典章製度有密切關係。

  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任何一種文化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都會形成許多或厚或薄的積澱層,而每個積澱層都會或深或淺地打上它的時代烙印。因此,在閱讀和欣賞此文的時候,也必須站在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去審視,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去分析,去感悟,拋棄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華”。可以肯定地說,“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雲雲,直到今天,其“合理內核”還有很好的垂誡作用和警示作用。

臧哀伯諫納郜鼎創作背景

  《臧哀伯諫納郜鼎》選自《左傳·桓公二年》。前710年的春天,宋國太宰華父督殺死司馬孔父嘉,並占有了孔父嘉“美而豔”的妻子。宋殤公為此很生氣,華父督害怕,就幹脆把殤公也殺了,另立宋莊公。華父督為了取得各諸侯國對此事的默認,先後對齊、陳、鄭、魯等國進行賄賂。魯桓公接受了宋國送給的郜鼎,並把它安放在太廟裏。魯國大夫臧哀伯認為這樣做“非禮”,會導致官員腐敗,甚至導致國家敗亡。於是對桓公進行勸諫。

《臧哀伯諫納郜鼎》左丘明 拚音讀音參考

zāng āi bó jiàn nà gào dǐng
臧哀伯諫納郜鼎

xià sì yuè, qǔ gào dà dǐng yú sòng, nà yú dà miào, fēi lǐ yě.
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納於大廟,非禮也。
zāng āi bó jiàn yuē:" jūn rén zhě, jiāng zhāo dé sè wéi, yǐ lín zhào bǎi guān yóu jù huò shī zhī, gù zhāo lìng dé yǐ shì zǐ sūn.
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
shì yǐ qīng miào máo wū, dà lù yuè xí, dà gēng bù zhì, zī shí bù záo, zhāo qí jiǎn yě gǔn miǎn fú tǐng, dài shang fú xì, héng dǎn hóng yán, zhāo qí dù yě zǎo lǜ bǐng běng, pán lì yóu yīng, zhāo qí shù yě huǒ lóng fǔ fú, zhāo qí wén yě wǔ sè bǐ xiàng, zhāo qí wù yě yáng luán hé líng, zhāo qí shēng yě sān chén qí qí, zhāo qí míng yě.
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遊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鍚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fū dé, jiǎn ér yǒu dù, dēng jiàng yǒu shù.
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
wén wù yǐ jì zhī, shēng míng yǐ fā zhī, yǐ lín zhào bǎi guān, bǎi guān yú shì hū jiè jù, ér bù gǎn yì jì lǜ.
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jīn miè dé lì wéi, ér zhì qí lù qì yú dà miào, yǐ míng shì bǎi guān.
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於大廟,以明示百官。
bǎi guān xiàng zhī, qí yòu hé zhū yān? guó jiā zhī bài, yóu guān xié yě guān zhī shī dé, chǒng lù zhāng yě.
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
gào dǐng zài miào, zhāng shú shén yān? wǔ wáng kè shāng, qiān jiǔ dǐng yú luò yì, yì shì yóu huò fēi zhī, ér kuàng jiāng zhāo wéi luàn zhī lù qì yú dà miào.
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大廟。
qí ruò zhī hé?" gōng bù tīng.
其若之何?”公不聽。

網友評論

* 《臧哀伯諫納郜鼎》臧哀伯諫納郜鼎左丘明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臧哀伯諫納郜鼎》 左丘明先秦左丘明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納於大廟,非禮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臧哀伯諫納郜鼎》臧哀伯諫納郜鼎左丘明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臧哀伯諫納郜鼎》臧哀伯諫納郜鼎左丘明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臧哀伯諫納郜鼎》臧哀伯諫納郜鼎左丘明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臧哀伯諫納郜鼎》臧哀伯諫納郜鼎左丘明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臧哀伯諫納郜鼎》臧哀伯諫納郜鼎左丘明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089c39955227162.html

诗词类别

《臧哀伯諫納郜鼎》臧哀伯諫納郜鼎的诗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