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臣論》 韓愈

唐代   韓愈 或問諫議大夫陽城於愈,争臣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论争學廣而聞多,不求聞於人也。臣论
行古人之道,韩愈和诗居於晉之鄙。原文意
晉之鄙人,翻译熏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赏析
大臣聞而薦之,争臣天子以為諫議大夫。论争
人皆以為華,臣论陽子不色喜。韩愈和诗
居於位五年矣,原文意視其德,翻译如在野,赏析彼豈以富貴移易其心哉?愈應之曰:是争臣《易》所謂恒其德貞,而夫子凶者也。
惡得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蠱》之“上九”雲:“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蹇》之“六二”則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夫亦以所居之時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蠱》之“上九”,居無用之地,而致匪躬之節;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則冒進之患生,曠官之刺興。
誌不可則,而尤不終無也。
今陽子在位,不為不久矣;聞天下之得失,不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為不加矣。
而未嚐一言及於政。
視政之得失,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
問其官,則曰諫議也;問其祿,則曰下大夫之秩秩也;問其政,則曰我不知也。
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聞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
今陽子以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與不得其言而不去,無一可者也。
陽子將為祿仕乎?古之人有雲:“仕不為貧,而有時乎為貧。
”謂祿仕者也。
宜乎辭尊而居卑,辭富而居貧,若抱關擊柝者可也。
蓋孔子嚐為委吏矣,嚐為乘田矣,亦不敢曠其職,必曰“會計當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陽子之秩祿,不為卑且貧,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
夫陽子惡訕上者,惡為人臣招其君之過而以為名者。
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
《書》曰:“爾有嘉謨嘉猷,則人告爾後於內,爾乃順之於外,曰:斯謨斯猷,惟我後之德”若陽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愈應之曰:若陽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謂惑者矣。
入則諫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
夫陽子,本以布衣隱於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誼,擢在此位,官以諫為名,誠宜有以奉其職,使四方後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不僭賞、從諫如流之美。
庶岩穴之士,聞而慕之,束帶結發,願進於闕下,而伸其辭說,致吾君於堯舜,熙鴻號於無窮也。
若《書》所謂,則大臣宰相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
且陽子之心,將使君人者惡聞其過乎?是啟之也。
或曰:陽子之不求聞而人聞之,不求用而君用之。
不得已而起。
守其道而不變,何子過之深也?愈曰: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
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義,得其道。
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
孜孜矻矻,死而後已。
故禹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
夫天授人以賢聖才能,豈使自有餘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
耳目之於身也,耳司聞而目司見,聽其是非,視其險易,然後身得安焉。
聖賢者,時人之耳目也;時人者,聖賢之身也。
且陽子之不賢,則將役於賢以奉其上矣;若果賢,則固畏天命而閔人窮也。
惡得以自暇逸乎哉?或曰:吾聞君子不欲加諸人,而惡訐以為直者。
若吾子之論,直則直矣,無乃傷於德而費於辭乎?好盡言以招人過,國武子之所以見殺於齊也,吾子其亦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
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
我將以明道也,非以為直而加入也。
且國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盡言於亂國,是以見殺。
《傳》曰:“惟善人能受盡言。
”謂其聞而能改之也。
子告我曰:“陽子可以為有之士也。
”今雖不能及已,陽子將不得為善人乎哉? 分類: 古文觀止議論寫人

作者簡介(韓愈)

韓愈頭像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裏程碑式人物。

爭臣論翻譯及注釋

翻譯一
  有人在我這裏問諫議大夫陽城:“他可以算是有道之士嗎?他學問淵博見識廣博,不用求教於人。按古人的道理行事,居住在晉地的偏遠之處。晉地的百姓受到他德行的熏陶因此有幾千人善良。有大臣聽說了便舉薦他,天子任命他為諫議大夫。人們都認為很光彩,陽子並沒有喜色。待在這個位置上五年了,看他的德行如同還是在野一樣。他豈是因富貴而偏移心誌的人啊!”
  韓愈我回答他道:“這就是《易經》的柔順的恒卦所說的長久不變它的德操對男人是壞事啊。怎麽能算得上是有道之士哦?在《易經·蠱》的上九卦中說:‘不侍奉王侯,使自己的情操高尚’。《蹇》的六二卦就說:‘國家的臣子處境艱險,不是因為自己的原因,是為了國家和君主啊。’這也是因為在不同的時段境況,而所遵循的道德標準不同。象《蠱》的上九卦,處在無所作為的境地,卻要致力於並非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尚事業;象《蹇》的六二卦,處在國家臣子的位子,卻將不理國事作為高尚的心誌,那麽冒進的禍患就會產生,對為官不作為的現象的諷刺就會很多。這樣的樣板可不能作為標準,而且其過錯的遺害終久難以消除的。如今陽先生在職不算不久了,了解天下的得失不可能不熟悉了,天子待他不可謂不是厚愛有加了,而他卻未曾有一句涉及朝政的話,看待朝政的得失,就好像越國的人看待秦國人的胖瘦,輕飄飄在他的心裏沒有一點喜憂的感受。問他的官職,就說是諫議大夫;問他的俸祿,就說:‘下大夫級別的薪俸’;問他的職責,就說:‘我不知道啊’。有道之士,原本是這樣的嗎?而且我還聽說:有官職的人,不稱其職就離開;有進言責任的人,進言而無作用就離開。今天的陽先生認為他自己進言了嗎?該進言而不言語,與不用他的進言而不離開,沒有一樣是值得肯定的。陽先生是為了俸祿而出仕吧?古人有話說:‘為官不是因為貧窮,而有的時候又是因為貧窮’,說的就是為了俸祿的官員。這種官員應當辭去尊貴的官職而呆在卑下的地位,離開富有處身貧窮,象那些守關打更的人一樣就行了。孔子曾經做糧倉主管,曾經做六畜主管,都不敢耽誤他的職守,必定說:‘統計停當了才算完啊’,必定說:‘牛羊生長好了才行啊’。象陽先生的俸祿,不是卑下和貧窮,這是非常明顯的,卻如此作為,他這樣可以嗎?”
  有的人說:“不,不是這樣的。陽先生不諷諫皇帝的原因,是作為臣子不做揭示他的君主的過錯來得到名望的行為,所以雖然有諫有議論,讓人不得而知啊。《書經》說:‘你有好謀劃好的策略,就進到裏麵告訴你的君主,你在外麵誇獎君主,說:‘這麽好的謀劃這麽好的策略,隻有我的君主的德行才想得出來。’陽先生的用心,也和這是一樣的。”
  韓愈我回應道:“如果陽先生的用心是這樣,更讓我迷惑的了。進去諷諫君主,出來不讓人知道的臣子,是大臣宰相的事情,不是陽先生適合做的事。陽先生本來以百姓的身份隱居在蒿草棚之下,皇上獎賞他的行為適宜,提拔他到這個職位。官職以諫作為名稱,完全應該有行動來盡他的職守,讓全國各地和後代知道朝廷有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直言的臣子,天子有不誤賞、順遂地聽從諷諫的美德。那些山林隱居的人士,聽了便羨慕他,綁好衣帶紮起頭發打扮整齊,願意來到朝廷申述他們的見解,致使我們的皇帝成為堯舜一樣的賢帝,英明名聲流芳萬古。如同《書經》所說的,那麽大臣宰相的事,不是陽先生所適合去做的。而陽先生的用心是要讓君主討厭聽到自己的過錯吧?是促使這種現象的發生啊。”
  有的人說:“陽先生的不求聞名而人們宣揚他,不求被任用而君主任用他,是不得已而起來的。他堅守他的原則不變,為什麽您責備他這麽嚴厲呢?”
  韓愈我說:“自古聖人賢士都沒有有求於聞名、被任用。為當時的不平而憂患、為民眾不得治理而憂患,按照他們的原則,是不敢獨善其身,而一定要普救天下啊;勤勞不懈,到死才算結束。所以禹過家門不入,孔子來不及把座席坐暖又繼續趕路遊說列國,而墨子家煙囪都熏不黑長年累月奔波在外。這兩為聖人一位賢士,豈會不知道自己的安逸是享樂嗎?實在是敬畏上天寄托的責任同情百姓的困苦啊。上天授予某人賢能的才能,難道是使他自己優於旁人就完了嗎?其實是要用他們補救這個世上的不足之處啊。耳目在身上的作用,耳朵是用來聽而眼睛是用來看,聽清楚那些是非,看清楚那些險和易,然後身體才得安寧啊。聖賢的人,就是那個時代的人們的耳目啊;那個時代的人們,就是聖賢的身體啊。而陽先生如果不賢能,就要受賢能的人役使來效力他的上級啊。如果他真的賢能,就本該敬畏天命而為人們的困苦憂愁,怎能好整以暇地自得安逸呢?”
  有的人說:“我聽說君子不喜歡強加於人,而且不揭發別人的陰私指責別人的過失來表現自己的直率。象先生這樣的言論,直率是夠直率的,不是損傷自己的德行而且浪費唇舌嗎?喜歡和盤托出揭示別人的過錯,國武子之所以在齊國被殺,先生也聽說了吧?”
  韓愈我說:“君子處在他的職位上,就想的是為他的職責而死;沒有得到職位,就要想著說好他的言論來闡明他的道理。我是要闡明道理,不是來表現自己的直率而強加於人。而且國武子不能親近獲得善人的理解,隻是喜歡在內亂的國家說出所有的言論,所以被殺。古書上說:‘隻有善良的人能夠接受所有的言論。’是說他們聽了能夠改正缺點。您告訴我說:‘陽先生可以算得上是有道之士。’現在雖然不能達到自己所認為的高度,陽先生難道不是一個善人嗎?”

翻譯二
  有人問我:諫議大夫陽城,可以算做有道德的士人嗎?他學識淵博,廣見多聞,又不希望人們知道他的名聲。他履行古人的道德準則,住在晉地的邊境。晉地邊境的人受到他的道德熏陶而修行善良的有幾千人之眾。大臣聽說後就推薦他,皇帝任用他為諫議大夫。人們都認為這是很榮耀的,而陽先生卻沒有欣喜的表情。他擔任這個職務已經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好像與隱居在野時一樣,他哪裏會因富貴而改變自己的心誌呢?
  我回答說:這就是《易經》裏所說的,長期保持著一種德操而不能因事製宜,這對士大夫來說是有危害的。哪裏算得上有道德的人呢?《易經·蠱卦》的“上九”中說:“不願侍奉王侯,隻求自己的節操高尚。”《易經·蹇卦》的“六二”爻辭中又這麽說:“做臣子的不避艱難去直言進諫盡忠於君主,是由於他不顧自身的緣故。”那不就是因為所處的時間場合不一樣,所實踐的準則也不同嗎?就像《蠱卦》的“上九”爻說的那樣,處於沒被任用的地位,卻去表示奮不顧身的節操;再如《蹇卦》的“六二”爻說的,處在君王之臣的職位,卻把不侍奉王侯的節操當作高尚,那麽冒求仕進的禍患便會產生,玩忽職守的指責也會興起。此種誌向不當效法,而且最後將不可避免地獲得罪過啊。現在陽先生擔任職位的時間,不能算是不長久了;了解國家的政治措施的正確與失誤,不能算是不熟悉了;皇帝對待他,不能說不重視。然而他未曾說過一句關係到國家政治的話。看待朝政的得失,就好像越國人看秦國人的胖瘦一樣毫不在意,他心中沒有喜悅和憂愁的波動。問他擔任什麽官職,就說是諫議大夫啊;問他有多少俸祿,就說是下大夫的品級啊;問他朝政情況,就回答說我不知道。有道德的人,原來是這樣的嗎?況且我聽說:有官位職守的人,不能稱職就該離去;有進言任務的人,不能提出有益的意見就辭去。現在陽先生認為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批評沒有呢?能夠提出批評而不提,和不能提出自己的建議批評而不離去,這兩種態度沒有一種是對的啊。陽先生是為了俸祿而做官的嗎?古人說過:“做官不是因為家貧,但有時是因為貧困的。”指的是那些為俸祿而做官的人。應該辭去高位而擔任低下的職務,放棄富貴而安於貧賤生活,當個守門、巡夜之類的差使就可以了。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糧倉的小吏,又曾做過管理畜牧的賤職,也不敢曠廢他的職守,總是說“一定做到會計準確無誤才算完成任務”,總是說“牛羊順利成長才行”。像陽先生的品級俸祿,不算低下和微薄,那是明明白白的了,可是他的行事卻是這個樣子,難道可以嗎?
  有人說:不,不是這樣的。陽先生是憎惡誹謗皇上的人,厭惡那些作為臣下卻通過公開揭發他的君主的過失而出名的人。所以,他雖然向皇帝提了意見和建議,卻不讓別人知道。《尚書》中說:“你有好的計策和謀略,就去告訴你的君主,你到外麵就和大家說:這個計策智謀是我們君主出的。”陽先生的用意也是像這樣的。韓愈回答說:假如陽先生的用心是這樣的,那他可謂更糊塗了。進去為君主獻策,出來又不使別人知道,這是大臣宰相的做法,不是陽先生所應該做的啊。那陽先生,本來以平民身份,隱居在草野之間,皇上賞識他的品行道義,提拔他擔任這個職位,官為諫議大夫,他實在應該做出成績來,奉行自己的職守,使全國各地和子孫後代知道朝廷有直言不諱、剛正不屈的臣子,君主有不濫賞和從諫如流的美名。這就可能使山野間的隱士聽到了而對此產生羨慕之心,束好腰帶,挽起發髻,願意進身到宮門之下陳述他們的言論,使我們的君主成為堯舜那樣的聖君,使他們偉大的名聲流傳千古。像《尚書》所說的,那是大臣宰相的事,不是陽先生所應該做的啊。況且陽先生的想法,將會使君主厭惡聽到自己的過失吧?這就是在這方麵啟發君主啊。
  有人說:陽先生不求出名而別人都知道他,不求任用而君主任用了他。他不得已才出來做官,保持著一貫的操行準則而不改變,為什麽您對他責備得如此苛刻呢?韓愈說:自古以來的聖人賢士,都不是由於追求名望而被任用的,他們憐憫自己所處的時代動蕩,民生不安定,有了道德和學問之後,不敢獨善其身,一定要經世致用,普濟天下。勤懇努力,終身不懈,到死才罷休。所以大禹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也不進去看一下,孔子周遊列國時,連坐席也來不及坐暖就又出門了,而墨翟從不安居一地,所住之處灶上煙囪不及熏黑,就離家了。那兩位聖人和一位賢人,難道不懂得自己過安逸生活的快樂嗎?實在是敬畏上天的旨意,而且憐憫人民的窮困啊。上天將聖賢的德才和能力授予這些人,哪裏隻是讓他們自己有餘就算了,實在是想通過他們來補充別人的不足。耳目對人來說,耳管聽,眼管看,聽清是非,看明安危,然後身體才能安全。聖人賢人,是世人的耳目;世人,是聖賢的身體。再說陽先生要不是賢人,那就應該被賢人所遣使來侍奉他的君主;如果確實是賢人,本當敬畏上天的意旨,而憐憫百姓的窮困。怎麽能夠隻顧自己的閑適安逸呢?
  有人說:我聽說君子不想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並且憎惡那種把攻擊別人當做正直的人。像您的議論,直率是夠直率的了,未免有點損害道德並且浪費口舌了吧?喜歡直言不諱地揭發別人的過失,這就是國武子在齊國被殺害的原因啊,您大概也聽說過吧?韓愈說:君子有官位,就應有以身殉職的思想準備。未得到官位,就考慮修飾文辭來闡明他掌握的道理。我是要闡明道理,並不是自以為正直而強迫人家接受自己不要的東西。況且國武子是因為未遇到善良的人,又喜歡在亂國直言不諱,所以被殺。《國語》上說:“隻有善人才能夠無保留地接受批評。”這就是說他聽到別人規勸後能改正自己的過失。您告訴我說:“陽先生可以算是有道德的人。”陽先生雖然現在未能達到,難道他將來也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嗎?

注釋
①諫議大夫:官名,執掌議論政事,對皇帝進行規勸。陽城(736—805):原隱居中條山(今山西南部),788年(貞元四年),唐德宗召為諫議大夫。《舊唐書·陽城傳》載,陽城就任諫議大夫之後,其他諫官紛紛論事,細碎的問題都上達到皇帝那裏。陽城則與二弟及客人日夜痛飲,人們猜不著他的意圖。及貞元十一年。德宗聽信讒言,要處分賢相陸贄,任命奸佞裴賢齡為相,陽城拚死極諫,使事態有所改變,他則受到貶謫。
②晉:周時古國名,轄境在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及陝西一角。鄙:邊境。
③熏:熏陶,影響。
④大臣:指李泌。《順宗實錄》載,德宗貞元三年六月,李泌為相,次年舉陽城為諫議大夫。
⑤陽子:即陽城。
⑥本句引文見《易》的《恒》卦:“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意思是說,永遠保持一種行為的準則,對婦人來說是好事,對男子來說並不是好事。據封建禮義,婦人應該從一夫而終身,而男子應該因事製宜,有應變能力,不可一味順從。
⑦上九:《周易》每卦有六條爻辭,“上九”和下文的“六二”都是爻的名稱。“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蠱卦》的上九爻辭,即隱居不仕之意。
⑧王臣蹇蹇(jiǎn),匪躬之故:做臣子的不避艱難,輔助國君,是由於他能不顧自身的緣故。蹇蹇,盡忠的樣子。匪,通“非”。躬:自身。
⑨蹈:踐,此處為履行、實行之意。曠:空缺。越、秦:周時兩個諸侯國,相隔很遠,越在東方,今浙江一帶。秦在西北,今陝西一帶。下大夫:周時的職級名,列國的國卿。唐製,諫議大夫稱為正五品,年俸二百石,秩品相當於古代的下大夫。“有官守者”四句:出自《孟子·公孫醜下》。祿仕:為了俸祿而出仕。“仕不為貧”二句:見《孟子·萬章下》。意為仕宦的本來目的不是為了救貧,但有時為了解脫貧困而去仕宦,也是允許的。“宜乎辭”二句:古人認為為了解決生活而出仕,即以官為業,不應居高位,取厚祿。抱關:守關門。擊柝(tuò):打更。委吏:古代掌管糧食的小官。乘田:古官名。春秋時魯國主管畜牧的小官。會計:管理財、物及出納事。章章:顯明的樣子。

爭臣論評析

  《爭臣論》針對德宗時諫議大夫陽城,不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身為諫官卻不問政事得失的不良表現,用問答的形式,對陽城的為人和行事進行直截了當的批評,指出為官者應當認真對待自己的官職,忠於職守,不能敷衍塞責,得過且過。由於文章有的放矢,確實也使陽城改變了自己的作風,此乃後話。《爭臣論》又作《諍臣論》。

  《爭臣論》在寫法上采取問答的形式。首先由對方發問,提出陽城是“有道之士”的看法,並且闡述其理由。盡管是發問,實際上是希望得到韓愈的認可。這就迫使韓愈不能不就什麽是“有道之士”,什麽是“爭臣”作一番論證。這第一輪辯論之後,對方其實已經勢屈。勢屈而不服,隻有用狡辯的方式來應戰了。認為陽城不是不諫議,而是不願讓君主負惡名,所以他雖有諫諍而外人不知。這個狡辯應該說是很難反駁的,因為在古代君主是神聖的,臣子確有不願讓君擔惡名而匿其諫諍之跡,所謂朝回焚諫草,是為世俗傳為美談。論者企圖以此而使韓愈語塞。但韓愈稟承的是原始儒家的政治原則,並不像一般人那樣,把君主看得那樣神聖。諫官之設,其前提就是君主會犯錯誤,所以作為諫官而隱瞞君主犯錯誤的事實,久而久之,就會使君主真以為自己是永遠英明正確的。這種行為,其危害是顯而易見的。陽城如果真像論者所說的那樣,難道他是為了有意地讓君主養成“惡聞其過”的危險習慣嗎?第二輪辯論後,勝負已成定局。但對方仍然可笑地負隅頑抗,甚至到最後提出了與開始的觀點完全相矛盾的理由,企圖讓韓愈最後收回對陽城的批評,但這隻能使自己越來越失去道義的立場。全文的整個論辯設計,確實頗為精彩。

  曆史的事實是,陽城在後來陸贄遭貶官時曾經力諫,這說明他是一個有責任心的諫官。但他一開始任諫官五年不言事,確是不對。

爭臣論創作背景

  《爭臣論》針對德宗時諫議大夫陽城,不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身為諫官卻不問政事得失的不良表現,用問答的形式,對陽城的為人和行事進行直截了當的批評,指出為官者應當認真對待自己的官職,忠於職守,不能敷衍塞責,得過且過。由於文章有的放矢,確實也使陽城改變了自己的作風,此乃後話。

《爭臣論》韓愈 拚音讀音參考

zhēng chén lùn
爭臣論

huò wèn jiàn yì dài fū yáng chéng yú yù, kě yǐ wéi yǒu dào zhī shì hū zāi? xué guǎng ér wén duō, bù qiú wén yú rén yě.
或問諫議大夫陽城於愈,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學廣而聞多,不求聞於人也。
xíng gǔ rén zhī dào, jū yú jìn zhī bǐ.
行古人之道,居於晉之鄙。
jìn zhī bǐ rén, xūn qí dé ér shàn liáng zhě jǐ qiān rén.
晉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
dà chén wén ér jiàn zhī, tiān zǐ yǐ wéi jiàn yì dài fū.
大臣聞而薦之,天子以為諫議大夫。
rén jiē yǐ wéi huá, yáng zǐ bù sè xǐ.
人皆以為華,陽子不色喜。
jū yú wèi wǔ nián yǐ, shì qí dé, rú zài yě, bǐ qǐ yǐ fù guì yí yì qí xīn zāi? yù yīng zhī yuē: shì yì suǒ wèi héng qí dé zhēn, ér fū zǐ xiōng zhě yě.
居於位五年矣,視其德,如在野,彼豈以富貴移易其心哉?愈應之曰:是《易》所謂恒其德貞,而夫子凶者也。
è dé wèi yǒu dào zhī shì hū zāi? zài yì gǔ zhī" shàng jiǔ" yún:" bù shì wáng hóu, gāo shàng qí shì.
惡得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蠱》之“上九”雲:“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 jiǎn zhī" liù èr" zé yuē:" wáng chén jiǎn jiǎn, fěi gōng zhī gù.
”《蹇》之“六二”則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 fū yì yǐ suǒ jū zhī shí bù yī, ér suǒ dǎo zhī dé bù tóng yě.
”夫亦以所居之時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ruò gǔ zhī" shàng jiǔ", jū wú yòng zhī dì, ér zhì fěi gōng zhī jié yǐ jiǎn zhī" liù èr", zài wáng chén zhī wèi, ér gāo bù shì zhī xīn, zé mào jìn zhī huàn shēng, kuàng guān zhī cì xìng.
若《蠱》之“上九”,居無用之地,而致匪躬之節;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則冒進之患生,曠官之刺興。
zhì bù kě zé, ér yóu bù zhōng wú yě.
誌不可則,而尤不終無也。
jīn yáng zǐ zài wèi, bù wéi bù jiǔ yǐ wén tiān xià zhī dé shī, bù wéi bù shú yǐ tiān zǐ dài zhī, bù wéi bù jiā yǐ.
今陽子在位,不為不久矣;聞天下之得失,不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為不加矣。
ér wèi cháng yī yán jí yú zhèng.
而未嚐一言及於政。
shì zhèng zhī dé shī, ruò yuè rén shì qín rén zhī féi jí, hū yān bù jiā xǐ qī yú qí xīn.
視政之得失,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
wèn qí guān, zé yuē jiàn yì yě wèn qí lù, zé yuē xià dài fū zhī zhì zhì yě wèn qí zhèng, zé yuē wǒ bù zhī yě.
問其官,則曰諫議也;問其祿,則曰下大夫之秩秩也;問其政,則曰我不知也。
yǒu dào zhī shì, gù rú shì hū zāi? qiě wú wén zhī: yǒu guān shǒu zhě, bù dé qí zhí zé qù yǒu yán zé zhě, bù dé qí yán zé qù.
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聞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
jīn yáng zǐ yǐ wéi dé qí yán hū zāi? dé qí yán ér bù yán, yǔ bù dé qí yán ér bù qù, wú yī kě zhě yě.
今陽子以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與不得其言而不去,無一可者也。
yáng zǐ jiāng wèi lù shì hū? gǔ zhī rén yǒu yún:" shì bù wéi pín, ér yǒu shí hū wèi pín.
陽子將為祿仕乎?古之人有雲:“仕不為貧,而有時乎為貧。
" wèi lù shì zhě yě.
”謂祿仕者也。
yí hū cí zūn ér jū bēi, cí fù ér jū pín, ruò bào guān jī tuò zhě kě yě.
宜乎辭尊而居卑,辭富而居貧,若抱關擊柝者可也。
gài kǒng zǐ cháng wèi wěi lì yǐ, cháng wèi chéng tián yǐ, yì bù gǎn kuàng qí zhí, bì yuē" kuài jì dāng ér yǐ yǐ", bì yuē" niú yáng suì ér yǐ yǐ".
蓋孔子嚐為委吏矣,嚐為乘田矣,亦不敢曠其職,必曰“會計當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ruò yáng zǐ zhī zhì lù, bù wéi bēi qiě pín, zhāng zhāng míng yǐ, ér rú cǐ, qí kě hū zāi? huò yuē: fǒu, fēi ruò cǐ yě.
若陽子之秩祿,不為卑且貧,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
fū yáng zǐ è shàn shàng zhě, è wéi rén chén zhāo qí jūn zhī guò ér yǐ wéi míng zhě.
夫陽子惡訕上者,惡為人臣招其君之過而以為名者。
gù suī jiàn qiě yì, shǐ rén bù dé ér zhī yān.
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
shū yuē:" ěr yǒu jiā mó jiā yóu, zé rén gào ěr hòu yú nèi, ěr nǎi shùn zhī yú wài, yuē: sī mó sī yóu, wéi wǒ hòu zhī dé" ruò yáng zǐ zhī yòng xīn, yì ruò cǐ zhě.
《書》曰:“爾有嘉謨嘉猷,則人告爾後於內,爾乃順之於外,曰:斯謨斯猷,惟我後之德”若陽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yù yīng zhī yuē: ruò yáng zǐ zhī yòng xīn rú cǐ, zī suǒ wèi huò zhě yǐ.
愈應之曰:若陽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謂惑者矣。
rù zé jiàn qí jūn, chū bù shǐ rén zhī zhě, dà chén zǎi xiàng zhě zhī shì, fēi yáng zǐ zhī suǒ yí xíng yě.
入則諫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
fū yáng zǐ, běn yǐ bù yī yǐn yú péng hāo zhī xià, zhǔ shàng jiā qí xíng yì, zhuó zài cǐ wèi, guān yǐ jiàn wéi míng, chéng yí yǒu yǐ fèng qí zhí, shǐ sì fāng hòu dài, zhī cháo tíng yǒu zhí yán gǔ gěng zhī chén, tiān zǐ yǒu bù jiàn shǎng cóng jiàn rú liú zhī měi.
夫陽子,本以布衣隱於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誼,擢在此位,官以諫為名,誠宜有以奉其職,使四方後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不僭賞、從諫如流之美。
shù yán xué zhī shì, wén ér mù zhī, shù dài jié fà, yuàn jìn yú què xià, ér shēn qí cí shuō, zhì wú jūn yú yáo shùn, xī hóng hào yú wú qióng yě.
庶岩穴之士,聞而慕之,束帶結發,願進於闕下,而伸其辭說,致吾君於堯舜,熙鴻號於無窮也。
ruò shū suǒ wèi, zé dà chén zǎi xiàng zhī shì, fēi yáng zǐ zhī suǒ yí xíng yě.
若《書》所謂,則大臣宰相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
qiě yáng zǐ zhī xīn, jiāng shǐ jūn rén zhě è wén qí guò hū? shì qǐ zhī yě.
且陽子之心,將使君人者惡聞其過乎?是啟之也。
huò yuē: yáng zǐ zhī bù qiú wén ér rén wén zhī, bù qiú yòng ér jūn yòng zhī.
或曰:陽子之不求聞而人聞之,不求用而君用之。
bù dé yǐ ér qǐ.
不得已而起。
shǒu qí dào ér bù biàn, hé zi guò zhī shēn yě? yù yuē: zì gǔ shèng rén xián shì, jiē fēi yǒu qiú yú wén yòng yě.
守其道而不變,何子過之深也?愈曰: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
mǐn qí shí zhī bù píng, rén zhī bú yì, dé qí dào.
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義,得其道。
bù gǎn dú shàn qí shēn, ér bì yǐ jiān jì tiān xià yě.
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
zī zī kū kū, sǐ ér hòu yǐ.
孜孜矻矻,死而後已。
gù yǔ guò jiā mén bù rù, kǒng xí bù xiá nuǎn, ér mò tū bù dé qián.
故禹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bǐ èr shèng yī xián zhě, qǐ bù zhī zì ān yì zhī wéi lè zāi chéng wèi tiān mìng ér bēi rén qióng yě.
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
fū tiān shòu rén yǐ xián shèng cái néng, qǐ shǐ zì yǒu yú ér yǐ, chéng yù yǐ bǔ qí bù zú zhě yě.
夫天授人以賢聖才能,豈使自有餘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
ěr mù zhī yú shēn yě, ěr sī wén ér mù sī jiàn, tīng qí shì fēi, shì qí xiǎn yì, rán hòu shēn dé ān yān.
耳目之於身也,耳司聞而目司見,聽其是非,視其險易,然後身得安焉。
shèng xián zhě, shí rén zhī ěr mù yě shí rén zhě, shèng xián zhī shēn yě.
聖賢者,時人之耳目也;時人者,聖賢之身也。
qiě yáng zǐ zhī bù xián, zé jiāng yì yú xián yǐ fèng qí shàng yǐ ruò guǒ xián, zé gù wèi tiān mìng ér mǐn rén qióng yě.
且陽子之不賢,則將役於賢以奉其上矣;若果賢,則固畏天命而閔人窮也。
è dé yǐ zì xiá yì hū zāi? huò yuē: wú wén jūn zǐ bù yù jiā zhū rén, ér è jié yǐ wéi zhí zhě.
惡得以自暇逸乎哉?或曰:吾聞君子不欲加諸人,而惡訐以為直者。
ruò wú zi zhī lùn, zhí zé zhí yǐ, wú nǎi shāng yú dé ér fèi yú cí hū? hǎo jìn yán yǐ zhāo rén guò, guó wǔ zi zhī suǒ yǐ jiàn shā yú qí yě, wú zi qí yì wén hū? yù yuē: jūn zǐ jū qí wèi, zé sī sǐ qí guān.
若吾子之論,直則直矣,無乃傷於德而費於辭乎?好盡言以招人過,國武子之所以見殺於齊也,吾子其亦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
wèi de wèi, zé sī xiū qí cí yǐ míng qí dào.
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
wǒ jiāng yǐ míng dào yě, fēi yǐ wéi zhí ér jiā rù yě.
我將以明道也,非以為直而加入也。
qiě guó wǔ zi bù néng dé shàn rén, ér hǎo jìn yán yú luàn guó, shì yǐ jiàn shā.
且國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盡言於亂國,是以見殺。
chuán yuē:" wéi shàn rén néng shòu jìn yán.
《傳》曰:“惟善人能受盡言。
" wèi qí wén ér néng gǎi zhī yě.
”謂其聞而能改之也。
zi gào wǒ yuē:" yáng zǐ kě yǐ wéi yǒu zhī shì yě.
子告我曰:“陽子可以為有之士也。
" jīn suī bù néng jí yǐ, yáng zǐ jiāng bù dé wéi shàn rén hū zāi?
”今雖不能及已,陽子將不得為善人乎哉?

網友評論

* 《爭臣論》爭臣論韓愈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专题为您介绍:《爭臣論》 韓愈唐代韓愈或問諫議大夫陽城於愈,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學廣而聞多,不求聞於人也。行古人之道,居於晉之鄙。晉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大臣聞而薦之,天子以為諫議大夫。人皆以為華,陽子不色 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爭臣論》爭臣論韓愈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原文,《爭臣論》爭臣論韓愈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翻译,《爭臣論》爭臣論韓愈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赏析,《爭臣論》爭臣論韓愈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阅读答案,出自《爭臣論》爭臣論韓愈原文、翻譯、賞析和詩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就爱诗词网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dd110.com/chengyu/083b39956651782.html

诗词类别

《爭臣論》爭臣論韓愈原文、翻譯、的诗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